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土木堡屹立于蒙古与中国边境之交,犹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观着历史的车轮滚过。它是怎样一个位置呢?是不是藏匿着一本皇帝的职业教材,那里记录了从征服世界到统治江山的一切智慧和策略?
以今天的眼光看,皇帝未尝不是一种职业。只不过这种职业技术要求太高,所以向来是干得好的少,庸庸碌碌甚至严重背离职业目标、破坏职业形象的多。因此,皇帝的职业教育也成了个大问题。
诸如四书五经等文化基础课当然多有名家硕儒担当,但是实践环节却比较麻烦,总不能让老皇帝退位三天,给预备役皇帝进行专业实践吧?或许是有感于此,有皇帝就想出了一招:编写当皇帝的职业案例,以古为鉴,学习怎么干好皇帝这个职业。
明代宗朱祁钰就编了一本《历代君鉴》做教材。这书实际上是由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的探花、修撰官林文等臣僚于景泰四年(1453年)预修而成,这应该是个招标人和验收者的角色,只不过出于可以理解的大臣们推荐,他署名权也归了他而已。在职的时候编当皇帝看自己的教材,也似乎有些奇怪——虽然按活到老学到老的话说,但活到驾崩学到驾崩也说得通。不过说起来,这位代宗皇帝确实有点特殊。
明代宗朱祁钰,就是任用于谦保卫北京,在夺门之变中英宗复辟,他是宣宗第二子,被封为郕王。他从小就长于宫外,没有接受过当皇帝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但是在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被俘后,为绝瓦剌念想,他接过了监国的大责任,并且改元景泰。他似乎挺想干好这份工作,就召集忠义之士回朝堂,在成为第四年的第三个月时下令编成了《历代君鉴》这本速成教材。
《历代君鉴》篇幅浩大共五十卷,每卷又有若干个代表性的故事,将一个一个代表性的事迹讲下来。如此浩大的篇幅,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只能走捷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根据“如何成为合格帝国领袖”的需要,从现成史传中摘抄编辑而成,比如讲宋仁宗那段,“(宋仁宗天圣)三年五月幸南御庄刈麦闻民舍机杼声召问之一贫妇赐以茶帛谕辅臣曰其勤如此而贫可无恤哉?”就主要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每一位历史上的伟大的领导人的行状之前,还特意标注“善可为法”,提醒他们好的榜样可以照着学习。而结束处,则以“史臣赞曰”、“史臣论曰”附上史家的定论对前辈领导人的评价。这本书及其体例算得上是一本典型针对“如何成为合格帝国领袖”的案例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