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瞻基英年早逝的三重加倍苦难之谜

明朝末年的三重加倍赋税之谜:辽饷、剿饷、练饷的苦难征程

在万历四十六年,为了应对辽东的军事需求,户部尚书李汝华提出了新饷,即辽饷,这是一项针对每亩土地增加三厘五毫的赋税。随后,再次增加二厘,前后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崇祯四年,该税额提高到一分二厘,共计银六百六十万两。此外,还有关税、盐课及杂项,总计得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崇祯十年,由于民变的费用,加征了“剿饷”,总数达到了两百八十万两,并持续至十三年才停止。在此期间,又有一次“练饷”的征收,为七百三十万两。这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导致民穷盗起,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兵入关后,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发布了一道令旨,将这些加派的税款全部蠲免。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彻底执行。顺治十四年,在《赋役全书》中,将辽饷编入其中,并设定为“九厘额银”。直到顺治十八年,又恢复了明朝时期剿饷,但仍然没有完全放弃这一苛刻的财政制度。

到了光绪十三年,每甲田地仍需缴纳2两8分5毫4丝,不包括地方官员私自增徵的情形。这意味着,如果加上地方官员的手续费,则达到每亩所需缴纳量翻倍以上。而这只是当时非常严苛的地租水平,与日本战国时代或江户时代相比,只是其一半左右。

这种长期以来的高额税收和不断加码,使得小农承受巨大压力,最终导致了大量人口流离失所和社会动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深刻教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