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爱好者对明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一段往事。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从大一统王朝开始,丞相就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是帝王手下负责管理百官的大臣。在商周时期直至明朝朱元璋时期,这一职位一直存在。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胡惟庸被诛杀后,没有再出现丞相这个职位。这可能让人们认为朱元璋废除丞相是为了加强皇权。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直接关系到后来的明朝内阁制度。
实际上,内阁制度确实比起丞相拥有更大的权力。这与时代的进步有关。当内阁权力超出了皇权控制之外,它们就像西方国家中的内阁一样运作。如果说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一些制度,那么这些机构仅仅提供一般性的咨询,而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即便是在后来军机处掌握着巨大权力的情况下,它们也始终受到皇权严格控制。
因此,不应简单地将明太祖废除丞相看作是导致明朝走向歧途的一个原因。毕竟,无论是宰相还是其他高级官员,他们都是可以随意裁撤的人物,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于西方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和首席顾问之间的关系。在封建社会里,皇权至高无上,以至于即使天子也要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不吝用剑柄。而帝王设立丞相只是为了分担一些政治上的压力,但绝不会允许有人侵蚀自己的利益。
历史上的野心家,如曹操、刘裕等人,都通过宰相或者其他高级官员来实现其目的。因此,当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不妥,只不过到了后代子孙,因为懒惰而造成了一种失去制衡的情况,使得文官内部形成了尾大不掉的问题。
总结来说,从汉朝四百年的江山到最后由老刘家的统治,再看看一个封建王 朝中枢系统由帝王为金字塔顶端、宰相统领百官为中枢、县乡为底端构成,就像公司里老板(帝王)聘请CEO(宰 相),CEO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在老板监督下工作。但有时候CEO会想当老板自己,比如曹操。所以穷人出身扫平诸侯后的朱元璋,加强中央集권自然取消了“叛乱”分子的位置——胡惟庸,然后取消了宰 相一职。这和所谓的地主阶级因为偷懒导致国家衰败没有直接因果关联;更不会出现党争,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清末年份虽然军机处很有势力,但仍然无法改变整个帝国走向亡命之路的事实。如果说晚期君主受到了内阁影响,那么清末年份同样如此怎么能不存在问题?
所以这与所谓的“走向歧途”的现象毫无因果联系,也不能归咎于朱元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武勋集团势力迅速减弱,更由于帝 王倚重于内阁,最终使得文官内部力量膨胀无度,使得皇權受到制约,最终导致帝国崩溃。此外,由于部分士绅自私行为,如土地兼并、免税等政策,大量自耕农投入士绅名下的土地成为佃户,只交租给士绅却不交税给国家,这种行为加剧了土地兼并,对经济造成重大破坏,最终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明最终倒台。
如果您有什么疑问或想要深入讨论,请随时留言!
标签: 恭亲王死前慈禧去看了吗 、 宋朝服饰文化 、 元朝历史书籍 、 中国历代纪元表大图 、 乾隆算不算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