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左良玉八十万军队为何不出征

在明朝末年清初之际,左良玉作为一名高级将领,掌握着八十万大军的兵权。然而,当时正值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满清入侵,这些威胁对明朝政权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左良玉并未出兵救援,而是选择了坐视这场危机的发展。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呢?是因为他本人并不愿意帮助崇祯帝,也许他与崇祯之间存在着某种恩怨情仇;或者他的经历和个性使他不愿意介入这场混乱。

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身亡。在那一刻,他最为期待的一个人的到来,却迟迟未能到来,那个人就是左良玉。如果左良玉能够及时发兵勤王,那么明朝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但直到李自成带领军队进入彰义门,一切希望都已幻灭。那位不顾国家存亡的大将到底是谁呢?答案是“逃跑将军”左良玉。

从一个贫寒家庭里走来的左良玉,从小失去父母,由叔叔抚养长大。他没有深造,因此早早地当上了士兵。当时老将孙承宗督师辽东,他便加入了抗金的行列。在那里,他以勇敢和仗义闻名,并迅速升至车右营都司的地位。不久之后,在宁远卫爆发的一次兵变中,他也失去了官职。

崇祯三年,经过侯恂推荐和提拔,左良玉再次回到了辽东与后金作战,这也是他命运转折点之一。侯恂既是他的直属长官,又是恩师,为他打开了仕途的大门。随后的几年中,他多次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割据势力。

然而,在崇祯十五年的最后一年,即1642年,当李自成再次围攻开封时,只剩下孙传庭成为唯一可能拯救国家的人物,但结果悲剧重演。他被杀后,只剩下了一位手握八十万大军、声称拥有百万士兵的武昌总督——左良玉。为了让他出动,还给予了极大的诱惑:如果成功,就可以世代守卫武昌。但最终,没有任何行动发生,不仅如此,就在这个消息传达出去之前,崇祯就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首先,是私欲胜过国家利益。他认为手下的士卒都是自己辛苦招募来的,如果拼光这些力量,那么在明朝内部,他就会失去影响力。此外,对于敌人的恐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与张献忠作战方面表现得很出色,但与李自成交锋则屡败屡败,更是在朱仙镇的一役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而最根本的问题,是对中央政府信任不足。他曾向楚王求助,但得到的是无力的保证,所以担心即使派出部队,也无法避免失败和死亡的命运。这一切共同导致了一段历史上的重大遗憾,使得一个强大的帝国不得不迎来了它的覆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