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探秘中国历史与自然的交汇点

西域,自汉代以来,便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区。《汉书·西域传序》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它们东面止于玉门、阳关,与汉接壤;而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这标志着中原王朝与各个小国之间的臣属关系得到了完全确立。

这一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因其有效地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与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如唐朝便曾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来统辖天山南北的大片区域。但自安史之乱爆发至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为止,大约持续了九百多年。在这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西域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大明王 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它从未产生过任何将 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或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初建立后,由于退居漠北蒙古势力依然是最大的威胁,即“边境之祸”,所以对付时刻虎视眈眈敌人成了首要任务,而对待远离这个中心地带——如 西域诸国——采取的是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手段。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 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体制,因此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对内外政策往往采取向内紧缩,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告诫子孙:“四方诸国和部族,都偏居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因此,他要求子孙绝不可以依仗国家富强,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诸夷,从而形成了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防守主张。

缺乏正确的 西域观

缺乏一个正确 的 西域观直接影响着大明 王 朝 对 西 域 政 策 的 制 定。长久以来,无论士绅还是百姓,都缺乏一个关于 西 域 的全面的认识,他们认为那里的生活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也认为民风彪悍野蛮无知。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经常需要经过或商贾频繁通行的地方,如哈密等地,没有产生占领欲望。

总结来说,大 明 王 朝 从未产生染指 义务地区的心理,因为他们相信按照 “怀之以德、待之以礼” 这一原则处理这些地方即可满足需求。而且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基于儒家思想,他们更倾向于保持现状,而不是扩展到那些被认为难以融入 中 原 文化圈的地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