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终点定在嘉峪关?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以确立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臣属关系。这一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由于有效地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哪个中原王朝踏足过这片土地。在此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这一地区的大明王朝,其虽然曾进行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但并未产生将其收入囊中的想法或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 朝代,所以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颁布的《皇明祖训》中,对子孙们告诫说:“四方诸国,都偏居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从《皇祖明训》可知,明太祖给予后的世子孙们制定的对外政策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胡戎势力也仅要求谨慎防备。
受收敛性治边思想影响,不论是在永乐时期,即使是在积极进取著称的情况下,也没有对其他地方进行开拓。而万里长城修建更证明了这个收敛性国策。此外,由于缺乏正确的 西域观,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加上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信奉儒家思想的人们对于 西域文化抱有抵触,这也是他们不愿染指 西域地区的一个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被认为是最终决定长城终点设定为嘉峪关的是这些综合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既不会去扩张,也不会去经营,而只是保持表面的亲密关系即可满足需要的情态,从而使得整个 明 朝一直没有考虑过将长城继续推向更远的地方,而选择了稳固已有的边境线。
标签: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明代所有 、 北宋为何会灭亡 、 明 和明成祖谁厉害 、 宋朝的覆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