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与刘伯温真实死因的自然考量

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探究刘伯温真实死因与自然考量

西域自汉代以来便被称作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书·西域传序》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一条河流,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其东面止于玉门、阳关,与汉朝接壤;而其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在公元前60年,由于在乌垒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得以完全确立。

这一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地维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的良性发展,因此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如唐朝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不过,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这期间没有任何一位皇帝踏足过这个区域。这是为什么呢?

明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初建立后,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最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对付时刻虎视眈眈的敌人,明根本无暇顾及远方。因此,对待这些地区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心态。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它们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常常采取向内紧缩的手段来应对内部问题。而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的《皇明祖训》中告诫子孙:“四方诸国,都偏居一隅之地,与我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所以他的后世子孙们绝不可以依仗国力之富强,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诸夷。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整个明代上下,无论士绅还是百姓,都缺乏一个正确的关于这些地方的地理文化认识,他们认为那里的人民野蛮,不知礼法,而气候恶劣,不利于生活和耕种。这种情况导致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值得经营,也就是说不是值得占有的。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产生染指这些区域想法,而是在那里的首领任命部族首领,并建立了一套从属体系,即使如此也未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或驻军。此外,由于缺乏正确理解这些地域及其居民,加上历史悠久的地缘意识影响,以及儒家文化对其他文化抵触等因素,最终决定了那些地域并非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