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老北京话与宋朝统一大业的物证考究

我翻阅了《宛署杂记》的第十七卷,发现里面记录了许多关于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方言的内容。这些话语原本我以为是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但实际上它们是燕赵地区自有的特色语言,这一点颇为有趣。

父亲问儿子:“哥哥,你还记得那两个说法吗?一个大,一個别(平声)。”而父母通常称呼自己的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些词汇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称呼应该已经消失了吧?

人们用来代替人名的称呼有时会被形容为“挂搭僧”,这是什么意思呢?还有那些不诚实的人被叫做“溜达”,这类表达现在也很少使用了。

不理人被称作“臊不答的”,这个词语在北方地区还是常用的。而对于不着急、无所谓的事物,被描述为“疲不痴”。这种用法虽然在当下仍然存在,但它并非新鲜事物,而是经久如流水,不易改变。

如果某物已充满到极致,我们会说它已经“溜沿儿”,就像杯子里倒满水后再多倒也不可能。我的北方地方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浮溜浮溜的”。

若是一首诗或文章只有一句开头却没有结尾,那么我们会形容它是“齐骨都”。至于那些结构混乱、缺乏条理的事情,我们则会用字面意思直白地形容它们是“零三八五”。

最后,如果提到一口空置的小船,就可以直接叫它是一个水桶,而小偷夜间活动的时候,被比喻成的是个老鼠,夜晚不断蠕动,就像磨坊中的磨盘一样忙碌。尽管如此,在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说法并不太常见。不过,我想知道的是,您是否了解这些古老且生动的地道北京俗语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