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国明代老北京话犹如古韵悠长的歌谣留下了多少痕迹列表大全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一探究竟

翻阅《宛署杂记》,我偶然发现了第十七卷中的“字民风二”,这段文字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的方言。原来以为是满清北方带入的词汇,没想到它们其实是燕赵地区自有的语言,颇为有趣。

父亲提到:“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大,一个是别。”后两个方言,他能记得吗?在家中,父母称呼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而这些称呼虽然仍存在,但作为父母用来称呼自己的孩子的用意已经消失了。

代替人说话叫做“挂搭僧”,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明白的话就被形容为“乌卢班”。话不诚实则被称作“溜达”,这个说法现在还在使用吗?

对人不理睬则被叫做“臊不答的”,连我们这些北方人偶尔也会用到这个词。不上紧事则被形容为“疲不痴”,这个表达现在依旧流行。

物品如果不是新货就会被称作“曹”。例如,当水桶里的水装满之后,就会说:“别再倒了,都溜沿了。”我的北方也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方式,那就是“你浮溜浮溜地”。

如果一件事没有头绪或者缺乏起点,则会被比喻成是一个没有头部但却拥有身体的大骨架,即所谓的“齐骨都”。而事情若是不齐整或者杂乱无章,则可能会被形容为像零三八五那样混乱无序。至于水桶,我们常常将其称作的是稍,而老鼠则因为夜间活动而得名夜磨子。在北京,这些古老的名字和词汇是否仍然在使用中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