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在甲子年(1984年)创作了《知音图》,这幅画中描绘了魏良辅和他的朋友们。魏良辅曾在改革昆山腔时,频繁往来于鹿城(昆山)和娄东(太仓)之间,他的朋友圈大多是苏南一带的人士。耐人寻味的是,魏良辅的朋友中,有如周似虞、赵瞻云等人,他们既擅长曲艺,又精通医术,这让他们在当时社会中非常有名。
周似虞是一位来自常熟的医生,他对音乐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在向魏良辅学习曲艺时,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钱谦益在诗作《似虞周翁八十序》中赞扬他:“既以医游贤士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与游人酒人,轻衣骏马,美酒食,列歌从,如承平王孙。”每到中秋佳节,他会坐在虎丘山上的千人石上唱歌,即便四处回响着箫管声,也能瞬间让广场变得寂静无声。他直到八十岁高龄仍然参加虎丘中的曲会,其风采依旧不减当年。
赵瞻云同样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物。他自幼父母双亡,一次又一次地结婚丧偶,但他的性格孤独,却热衷于吟诵。后来他成为了文渊阁大学士张野塘的一位得力助手,并被招为首辅王锡爵门下的学者。在王锡爵请辞后,以拍曲作为休闲活动之一。赵瞻云技艺非凡,每至“酒酣耳热,曼为长讴”,四座皆震,无人敢出声。此外,还有陈继儒《赵瞻云传》记载:“每至‘酒酣耳热’之际,不待乐终而起舞者。”他的艺术水准远超同辈。
然而,如果没有医学背景,对拍曲这种需要极高艺术修养和情感投入的事业来说,要养家活口实属不易。这让我想象,在那个时代,由于先与魏良辅切磋医道并志趣相投,有了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点,那些同时擅长医学和音乐的人才逐渐聚集起来,从而共同学习拍曲,最终成为魏良辅的师弟或好友。
事实上,在明清时代,有很多医生兼具文学或艺术天赋,比如明代吴履震撰写过《五茸志逸》,记录了一些名医喜爱诗词的情况。而且许多家庭都拥有台池花榭、歌姬舞女,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医学界也充满了艺术气息,或许正是从这里开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由医学家转向音乐领域,或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大家也涉足医疗事业。
例如清代著名度曲家徐大椿,不仅写下了关于昆曲史上重要声音理论著作,而且还是一位资深的大夫。而叶堂家族则更是将这一传统延续到了清末,其祖宗们都是名医,而叶堂本人的专业也是medicine。此外,《松江府志》还记载,当年的名医秦景明替方知府看病的时候,由两个优伶伴随其行演唱两支曲子,使方知府的心情大变,将病症也暂时缓解开药治疗。这一切都展示出那时候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情感联系,让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时代人们通过欣赏美好的音乐来治愈身体上的疾苦,同时享受精神上的慰藉。这份文化遗产一直流传至今,它绵绵不绝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不断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小径。
标签: 朱祁镇为什么杀他奶奶 、 中国历代王朝首都完整表 、 明朝 顺序及简介 、 元朝历史故事300字 、 康熙见过皇太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