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与其珍藏的古董书籍历史变迁中的文人生活

在我阅读史景迁这本新书时,感到格外的兴奋。作者不仅提供了关于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的详尽资料,而且特别提到了两位我非常喜爱的散文家:李渔和张岱。这两位文学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们的话语里流淌着自由与率真,实在是读者难以忘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我第一次读到张岱的《陶庵梦忆》中的〈瘦马〉一节时,我被深深打动,不禁拍案叫绝,从此对他这个人产生了无限好奇。张岱出身显赫,享受了一切富贵子弟应有的奢华生活,但到了四十八岁,他的一生发生了巨大转变,“国破家亡”之后,他选择隐居山中,过起了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他回顾往昔浮华生活的情景,在《陶庵梦忆》中娓娓道来,那种真实与趣味,让人忍不住感慨万千。

记得当年他的“不二斋”,高大的梧桐树、重叠如云的地毯、高墙西侧略显空旷,只有腊梅补缀缺口。但是只要有绿天,那暑气就不会侵袭。后墙高于槛,有几根竿子翘跷,如同潇潇洒洒的小溪。而图书四壁充满书籍,一字排开连床相衬,鼎彝尊蹴之声不断,这些都是他日后的求索生活所不能比拟。在短檐危壁之中,他只剩下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以及残存的一些书籍和砚台,这样的对比,让人仿佛穿越回另一个时代。

最近,在书店偶遇史景迁先生最新出版的大作《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即刻心生欢喜。这部作品由温洽溢翻译,由台北时报出版公司于2009年2月发布。我知道史景迁既擅长研究又擅长写作,其对于我的“张迷”必定会有一番新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

果然,不论是在探讨张岱一生的转折点还是他的内心世界,史景迁都给予了细致入微且充满洞察力的描绘。他通过引用的资料,没有使用任何特殊技巧,却能将它们串联起来并进行解剖,这份功力令人钦佩。

在写作风格上,史景迁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将历史材料用散文或小说笔法呈现,如第一章便直接劈头告知:“张岱居处前有广场,以夜月出之后灯笼亮起,更觉‘无虚日’……”这样的描述来自《陶庵梦忆》的第四卷第二篇,是关于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盛况。那里的露台精雕细琢,一坐下来,便能闻到茉莉香气,与夏日风融为一体。此情此境虽源自原著,但史景迒先生以极具创造力的方式推拉镜头,使其更添吸引力。在一些传统学术著作中,或许无法找到这样的野路子,而这些“野路子”的存在,无疑使得我们对这一时代更加亲近,也更加理解那些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背景。此次再次阅读史氏之作,我花费两晚时间看完,并在序言部分发现他这样说:“他决心尽其所能一点一滴挽回对明朝的回忆。”想到这一点,我决定先从阅读原始文献开始,再去体验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