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讲过,崇祯帝有心理疾病,他性格阴沉多疑,对谁都不信任,只相信自己。据说他执政期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还杀死了七位总督、十一位巡抚和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了袁崇焕、熊文灿、杨镐等国家栋梁大臣,只要他怀疑一个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杀掉,不管对方是不是栋梁。而这些栋梁的消失,使得国家确实走向了崩溃。
崇祯不仅杀人,而且还要残酷虐待,并且公开示众。比如对袁崇焕,不仅在大街上凌迟,还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家属被流徙三千里,并且抄没家产,从此彻底消灭。
然而,这些忠勇战将如袁崇焕,他们之前都有显赫的战绩,但一旦被冠以“叛臣”的名号,就无力挽回。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深受中国传统忠孝思想熏陶的大臣们,也难逃灭绝人性的白色恐怖他们知道,如果继续跟随这样的皇帝,前景只有死亡,因此只能寻找生路。
生路就在清朝那里,那里的政治清明,没有像崇祯那样随意杀害大臣,而是给予厚禄。一方面,他们看到早年投靠清朝的人,如范文程、李永芳,都得到重用,有的甚至与皇室结亲;另一方面,他们看到了历史上的明朝大臣如何因为背叛而遭到惨淡命运。但是在清朝,大臣们能获得相对安全和尊荣。
因此,在这样的大时代转折点上,当权者们纷纷寻求逃生的机会,也就是寻求弃暗投明的机会。他们渴望生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级官员如孔有德、耿仲明先后降清,接着还有洪承畴在松锦之战中被俘并降服。大清对于这些人的态度非常真诚,即使在祖大寿曾经反复无常的情况下,最终也接受并委以职务,这种态度深深打动祖大寿,并为吴三桂之后的投降奠定基础。
从此以后,更多的明朝将领开始投靠大清,有120多位参将以上军官选择了这一道路,他们几乎都能够获得高品阶或者封王公等爵位,其中有的家族一直延续到晚期仍然享有爵位。这一切都是由于崇祯的一系列错误政策,无意间赠送给了强大的敌手——满洲族建立起来的大青帝国。最后,我们可以推断,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拐点上,当人们面临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艰难抉择时,他们通常会选择那些看似更为光明正大的道路。这场戏剧性转变,是由于一种更为根本的问题:当权者的道德沦丧以及他们所代表政体内在道德价值观念的缺失引发了一连串不可避免的心理及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