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讲过,崇祯帝有心理疾病,他性格阴沉多疑,对谁都不信任,只相信自己。据说他执政期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还杀死了七位总督、十一位巡抚和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了袁崇焕、熊文灿、杨镐等国家栋梁大臣,只要崇祯对他们产生怀疑,就会毫不犹豫地杀掉。这样的结果是,国家失去了这些重要的支柱。
崇祯不仅杀人,而且还要残酷虐待,有时甚至在大街上示众,比如对袁崇焕,不仅凌迟处死,还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他的家属被流徙三千里,并且抄没家产,让他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袁崇焕是一位忠勇的战将,在宁远和宁锦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但由于一封假冒的信件,他的所有成就都化为乌有,最终被判决死罪并遭到极其惨烈的处罚。这种做法旨在以儆效尤,警告其他官员。但这反而让人们看到皇帝的弱智与残暴,以及自己的可能命运。面对这样的局面,大臣们知道没有前途,只能选择逃生。
受中国传统忠孝思想影响的大臣们,他们不会轻易叛变,即使意识到自己将被史书记载为“二臣”,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他们不得不寻找出路。在清朝那里,他们看到了一个相对宽容的大环境,没有随意杀害大臣的情况。而早年投靠清朝的人,如范文程、李永芳,都获得了重用甚至结成了亲情关系。大清的手腕远超乎崇祯“杀杀杀”的行为。
受到恐怖压力的大臣们纷纷寻求逃脱或叛变机会,他们追求生存。在1633年至1639年间,一系列明朝高级军事指挥官陆续投降清朝,其中包括孔有德、耿仲明、高起滨等人。这也体现在祖大寿身上,他先后两次投降但最终仍然得到了皇太极的接纳并授予总兵衔,这深深打动了他,使吴三桂后来的投降也有了思想基础。
从此以后,大量明朝将领参将以上的人物开始投靠清朝,有沈志祥、孙可望等120多人,最终得到了一品大员或者王公爵位,很多家族直到清末依然享有爵禄。这些人的决定是否叛变,也许是因为时代背景下的道义得失所引导。
标签: 明土木堡之变真相死亡多少 、 中国历史简单概括 、 夏朝的时间轴 、 公元前600年中国朝代 、 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昏君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