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戏穿越时空的游观之旅

在明清时期,游观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建构体现在多个层面。士大夫阶层对旅游的热衷不仅是对外界自然风光的探索,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交流的手段。他们通过进香、庙会、节庆等大众游观活动,与其他社会群体形成了互动与影响。

江南地区尤为显著,苏州城繁盛景象被画家徐扬以《姑苏繁华图》所绘制,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活跃。诗人文人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清代宫廷风俗画中,也有许多描绘乾隆年间(1736-1759)苏州城繁盛景象,这些都显示出明清时期游观活动及其建构的地位。

此外,在农民的生活圈子超出“村”的范围之后,有园林活动,如中国最著名的园林在苏州,而这些园林通常会在春天开放一个月,园林外就形成了热闹的市集,故此苏州春天的园林内外“游人如蚁”、“士女杂沓”,罗绮如云。这一切都反映出了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加深了小农经济与市场关系,使得农民日常生活圈子超出了“村”的范围。

寺院、饭店、酒家、湖楼、亭等专为旅游人士提供食宿服务,而旅游业与饮食业结合给城市内酒楼提供了一种特殊服务,即带餐点到画舫上,这些都是明代所有并发展得相当成熟的事实。此外,还出现了套装旅游(PackageTour)。江南地区有民间组织进香团,一起乘坐进香船去朝拜的情形;进香客乘坐的香船,只要付银一钱,就可以包吃两餐,还包括来回往返路费,上泰山进香,在明代已有牙家,如旅行社。

西方人对中国旅游设施褒贬不一。在十六世纪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他们笔记了中国人的旅游情形,并对中国马路平整、游船舒适、高轿智慧以及普遍存在旅店感到惊叹。而到了十八世纪来华欧洲商人与使臣,对中国评价逐渐变化,不再像前世般仰慕,而是冷静分析认为航海技术守旧且不高兴,无特色的道路、高轿舒适度不足,以及旅店整洁性低于英国标准。

最后,我们可以透过文字与图像所呈现的地景,看见的是一种文化形态塑造出来的地貌,如江南文人的诗词留下大量记录古迹名胜,“十景”赋予其地标化身份,再加上皇帝亲笔题字及匾额赐予,让一些原本较不知名的地方声名大噪。这也是现代社会重要社会动力之一,但它早已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人文关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