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游观及其建构(图):探索明代旅游业兴盛与文化传承
文/巫仁恕博士
随着经济的起飞,香港人渴望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每逢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总是拥挤不堪。然而,意外的是,旅游活动早已在明清时期展现出其现代化特征。在《姑苏繁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年间(1736-1759年)苏州城繁荣景象。
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旅游活动的兴盛与旅游文化的建构”展示了十一万字著作简化版,由巫仁恕博士撰写。这位专家选取几个有趣面向,与莘莘学子分享研究心得。他指出:“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存在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有类似现代旅行产业的现代性特征。”
士大夫是推动明清时期游观文化发展的人,他们将这种热潮带入到庙会、节庆和进香之中。这些大众游观活动如同今日之所见,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且具有影响力的。江南地区尤为显著,其中秦淮河、虎丘山塘和平山堂成为了画船箫鼓聚集的地方,而春天则是园林开放期间,也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
庙会节庆不仅多样化,而且频繁发生,并且普及到乡村区域内。此外,还有解钱粮习俗,即乡民们在城市神庙诞辰节庆期间要上纳铜钱或纸币,并抬村庙神像参拜,这反映了小农经济与市场之间关系加深,使农民生活圈超出了“村”的范围。
此外,还出现了套装旅游(PackageTour),如进香团,一起乘坐进香船去朝拜的情形;还有一些牙家,如旅行社,为住宿、食物和娱乐提供服务,可见这两行业紧密配合。
西方人对中国的评价从最初赞美转变为批评,最终形成负面影响。他们认为中国造船技术落后,对于轿子的舒适度也有所质疑。而到了十八世纪来华欧洲商人与使臣,则更加冷静分析中国强弱点,不再像耶稣会士那样仰慕中国文化。
通过文字和图片呈现的地景往往被赋予主观意义。江南文人的诗词留下许多名胜,“十景”记录给人留下旅遊勝地印象,而皇帝南巡后的相关记录也提升知名度,让一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声名大噪。
最后,巫博士总结道:“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社会动力之一便是旅行,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一概念产生之前,它们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祖先那里。”
标签: 宋朝十大明君排名 、 北周到隋朝怎么演变的 、 明朝历代时间表 、 公元1722年康熙驾崩 、 朝代表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