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历史袁崇焕毛文龙悲剧诛杀背后的错局(图)

在清顺治七年,明朝降将孔有德攻陷桂林,并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李定国领军占据桂林,孔有德兵败弃城。图中展示的是靖江王府的景象。

袁崇焕对不听调度的毛文龙终于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先斩后奏,将他处决,这一消息引起了一片哗然。但是,崇祯皇帝却做出了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回应——赞扬了袁崇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信号?袁崇焕诛杀毛文龙所带来的后果又有多大?他有多少私心?他到底错在哪里?

当尚方宝剑遭遇尚方宝剑,

让 袁崇焕真正起了杀心的是毛文龙割据东江,不听调度。

要知道,毛文龙是明朝任命的东江总兵,他天启三年被加封为左都督,并赐予尚方宝剑。他的桀骜不驯、拥兵自重、不服节制,与袁崇焕平辽方略格格不入。一上任之后,宁远、锦州、蓟州等地都发生过兵变,要整饬军纪,就必须解决像毛文龙这样“独立王国”的问题,以便统一辽东地区的政令和军令。

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又孤悬海外的位置,使得毛文龍俨然成为个“土皇帝”,怎么能甘心受袁崇焕的控制呢?

据李清《袁督师斩杀毛文龙始末》记载,当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焕抵达东江所属岛屿时,他致书给毛文龍前来相会。随后三千名亲信将士到场。初次见面气氛还算融洽,但当话题转至设饷宁远、更定营制、增设监司等具体事宜时,毛文龍却断然拒绝表示不接受任何建议。在持有皇帝赐予的一把尚方宝剑的情况下,他们同样个性强硬且说一不二,只是不同于之前,是由谁掌控权力则成为了关键问题。

于是,在六月初五这天,当两军“校射领赏”期间,即一种联欢活动之中,由于众多官员姓氏均为“莫”,而这一点触动了 袁 的忌讳。在这种欢声笑语之际,却暗中授计属下,将摩擦升级到剥夺衣冠,对着满堂官员历数十二条罪状,用著同样的尚方宝剑,把他斩首示众。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人敢出言相救,因为他们都受到恐惧和压迫。当晚祭奠时,更流露出了真情流露的情感。

然而,这种表彰其实是个危险信号——对于以往与敌对抗争中的默契合作者而言,它可能意味着彼此间关系开始出现裂痞,而对于双方面来说,它可能代表着未来的冲突和分歧。而这个意外表彰,也许正是因为它能够暂时缓解内部矛盾,为外部战争提供了一定的稳定环境。

关于是否该杀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从战术上看,可以理解为什么需要处理掉这样的一个人,但从战略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错误决定,因为它破坏了整个防线上的协调性,而且没有考虑到潜在利益;

第二种观点认为:虽然有些人的行为可以被视作叛逆,但应当通过合适的手段解决,而不是直接处决;

第三种观点认为:尽管存在一些错误行为,但是这些并非死罪,更应该寻求其他方式纠正,而非直接执行死刑;

第四种意见则认为,无论如何情况都不应如此轻易地牺牲掉这样的人物,因为他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重要价值,可以用来牵制敌人,从而保护国家安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指出,那时候最大的威胁并不来自内部分歧,而是在北边那股强悍力量,所以在国内进行清洗并不能有效提升国家安全状态。

综上所述,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那时候社会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对于如何处理内部矛盾与外部威胁,都是一项极其艰巨且敏感的事务。而对于像这般重大决定,其结果往往无法预测,也很难评判哪一种选择才是最优解,最终还是取决于当时领导者的判断及行动能力,以及他们所采取措施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