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草原:元朝时期中国的称呼与认同
元朝中国叫什么?这个问题似乎简单,但却涉及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民族认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帝国,其统治下的“中国”有着不同的称呼。
在元朝初年,由于蒙古族并非汉族,而且他们对自己所控制区域使用的是“大元”,而不是汉人的“中夏”。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不同民族对于自己的国家命名习惯。例如,蒙古人自称为“蒙古”,而其它各民族则根据自己的语言和习惯给予不同的名称,如西域地区则被称为“西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官员开始使用“中书省”、“行省”等名称来指代汉地,这种用法实际上承认了汉地的地位,并试图融合多民族文化。在《史集》、《新唐书》等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称的出现,这些文献往往将元朝统治下的北方地域称之为“北平路”,南方则称之为“江南”
然而,不同的人群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华”一词并不普遍使用,因为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政治概念或者文化符号存在。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即使在 蒙古人手下,仍然存在着一种形式上的归属感,即便是在官方文件中不常见到的情况下。
在民间生活中,对于元朝时期中国是否叫什么的问题,也有很多真实案例能够说明这一点。在那些留存至今的地方性文物、碑刻以及民间传说里,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多样化的情景。比如在云南省的一些村庄里,还保留有一种流传甚广的小曲《老子街头》,其中提到了:“俺们这儿原来是大清河,那边是小青龙。”这样的歌谣表明,当时人们对于国界和国家命名观念上的差异认识颇深。
总结来说,虽然我们现在知道 元朝中国被外部世界所识别为"大元"或" Yuan Dynasty "(即忽必烈后来的正朔),但在当时,它可能没有一个单一、全面的名字来代表所有居民的心理认同。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话题,它揭示了历史上的多样性和人类身份认同过程中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