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歌让朱元璋在中都城里也跳起了舞图

《凤阳歌》:明朝那些事儿百科中的幽默之作

在那古老的明朝,有一首名为《凤阳歌》的民谣,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含义,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个故事发生在朱元璋即位后,他决定将都城迁移到凤阳,以此来表彰他的家乡。

《凤阳歌》最初并不是一首讨饭的歌曲,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小调。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说凤阳,唱风阳”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对朱元璋统治时期的一种讽刺与反抗。这首歌曲最早见诸戏曲选本《缀白裘》,时间可以追溯到晚明或清初,是明代中期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这首《凤阳歌》的产生可能与洪武年间有关。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凤阳实朕乡里陵寝焉……朕起自临濠,以全乡曲。”这意味着他打算将家乡变成自己的祖坟所在地,并且允许当地人不再征税,只需每年祭祀一次皇陵即可。此外,他还规定如果有福气的人能做父母官,那些无福气的人则要看守陵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凤阳歌》逐渐演变成了讨饭乞食的一种方式。在清初,一位名叫赵翼的大臣曾记录下这样一种情景:“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陽人來,老幼男女,成行逐隊,散入村落乞食。”这些来自北方的地方乞丐们,不管是丰收还是饥荒,他们都会带着锣鼓走遍各地,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的地方,都会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然后开始他们寻求施舍和帮助的话题。

这种奇怪而又神秘的情形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社会心理——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一个过程。而这一切,最终让朱元璋不得不放弃他的计划,将都城从金陵迁往南京,从而结束了那个充满争议和矛盾的情况。

通过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即使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事物,也可能成为复杂情感和政治斗争之间微妙联系的一个桥梁。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生活中的小确幸,以及那些看似平常却实际上蕴含深意的事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