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津县,王铎的书法馆复制了他所有的现存石刻。过去,孟津老城有一句口头语:“这又不是吃王铎家舍饭,何必用大碗!”据韩仲民先生介绍,这个“典故”源于明末王铎赈灾的故事。
明朝末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天灾人祸频发。孟津一带经历了各种灾难,如黄河决口、冰雪成灾、旱涝成灾,以及几次大的灾荒爆发时,死亡人数众多,有甚至发生易子而食的悲剧。王铎回乡期间,他说服官府开仓放粮,并动用自己的关系在陕甘等地劝募粮食,然后运到孟津,在自家门前开设粥场,为饥民提供每天一顿粥。他规定只能用碗盛,不允许用盆端,因此附近各县来的饥民想出办法,用土窑烧制一种粗瓦碗,以容量大却不为盆代替,便能多喝一些粥,从此有了那句口头语。
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物,王铎对社会有较强责任感。他虽然在京城任职,却来自社会下层,对明末重税之苦感同身受。在他的师友中,如乔允升、吕维祺、孙承宗等都是东林名士,他们的影响使得王铎表现出鲜明的东林风范,在朝堂上刚直不阿、耿介敢言,因此几度险些大祸临头,也因此数度政坛失意。
随着年龄增长和家庭变故加剧,比如两个女儿夭折父母去世,他感受到深重的人生痛苦。而这些强烈的人生感悟,对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形成至关重要。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所谓“人书俱老”,一个书法家仅拥有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很长时间让这些技巧彼此糅合,需要丰富的人生感悟,让这些技巧与书家的精神世界充分糅合。
宦海沉浮后,一位曾为官二十年的书法家,只留下形象和名声,而降清后的声名狼藉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权贵直言劝君面对廷杖大祸坦然不惧,为此多次政坛失意,与东林党有密切关系。“风声雨声读书声”、“事事关心”是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这反映了他以无锡东林书院为舞台议论朝政,被称为“东林党”。
被提拔后因与首辅温体仁意见不合,他请求外调南京翰林院。数年后再次调回北京先后任少詹事、詹事、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那时候满洲皇太极再次发动入侵,但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也逐渐扩散。此时兵部尚書杨嗣昌主张和谈得到崇禧支持,但遭众臣反对,而他的好友黄道周上疏论辩导致被廷杖八十贬官六秩。不久之后,又因为坚持边不能抚恤之策而被廷杖处罚。这一切都显示出他作为一位政治人物以及艺术家的坚定立场和卓越才华,即便是在困境中也不放弃真实情感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独特且具有深远意义。
最值得一提的是《赠张抱一行草卷》、《赠张抱一草草卷》这两件杰作创作于1642年,是流落怀州(今焦作)时受到地方官张抱一照顾并给予其创作的一份珍贵礼物。这两件作品体现了他在五十岁左右开始蜕变的手笔——即所谓“五十自化”。
标签: 明朝那些事儿拍成电视剧 、 商朝 、 晋朝是最垃圾的朝代 、 宋朝历史小说 、 宋朝历史事件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