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与人生从如灯取影到五十自化探索明朝覆灭背后的社会复杂性图

在孟津县的王铎书法馆中,复制了现存所有王铎书法石刻。孟津老城一带,有一句口头语:“这又不是吃王铎家舍饭,何必用大碗!”据孟津文史研究者韩仲民先生介绍,这个“典故”源于明末王铎在家乡赈灾的故事。

明朝末年,是多事之秋,天灾人祸频仍。孟津一带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灾难:黄河决口、冰雪成灾、旱涝成灾,几次大的灾荒爆发时,死亡人数众多,甚至发生易子而食的悲剧。王铎或因家事,或因失意,在京城任职,却来自社会下层,对明末的赋税之重感同身受。

当他回家乡小住,一年他赶上了大灾荒,说服官府开仓放粮,又动用自己的关系在陕甘等地劝募粮食,并运到孟津,在自家门前开设粥场,为饥民施舍每人每天一顿粥以救不死。他只得定了规矩:只准用碗盛,不可以用盆端。这就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瓦碗文化,用土窑烧制一种粗瓦碗,可容量特大,但确实是碗而非盆,因此有了这句口头语。

王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朝堂之上,他表现出鲜明的东林风范,在刚直不阿、耿介敢言面前,也因此数度险些大祸临头,也因此数度政坛失意。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人生体验和艺术创作紧密相连,最终形成独到的书法风格。

宦海沉浮后,他在画廊中的形象和名声相当不错,与他降清后的声名狼藉不可同日而语。在此期间,他权贵、直言劝君,无论面对“廷杖”大祸坦然不惧,都展现出了忠诚耿介的一面,为此多次政坛失意,而这一切,都与东林党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的师友圈子里,也多有东林党人,如乔允升、吕维祺、孙承宗等,他们都是东林名士,对他的取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他们共同努力下,他形成了鲜明的人格魅力和艺术特色。当他五十岁时,因为经历过无数磨难,他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洗礼,从此进入了“五十自化”的境界,即使是在困顿异乡的情况下,也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大作,让他的书法达到了新的高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