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惟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或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kill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不怕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
有一次,有位名叫刘基的大才子进谏说:“陛下您kill大臣kill得太多,现在还剩些什么人啊?”但他的言语并未引起任何改变。因为这背后的政治斗争远比表面上的恩怨更复杂。
汤和本来,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kill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他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这也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没有现代人的生活保障,他们的一切都依赖于皇帝的情感波动。
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与其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其资格还老一些。但是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领导地位,这份功劳,在那场混乱无序的小小世界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他从不争夺荣耀,从不发牢骚,只是一心扑向着那无常又暴躁的心意。
《明史·汤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也就是说到了那个时候,没有战争,没有外患,那些掌握军权的大将开始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汤和却预见到了这一点。他知道只有紧跟着皇上的脚步才能安全过关,所以主动解除了自己的军权,并请求回乡养老,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谦逊而务实的人物形象,即使这样,也没能完全避免成为一时之间讨论的话题,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下去。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情况,使得只剩下少数几个真正忠诚于他的人,而其他所有曾经与他们共度岁月的人,如同树叶般随风飘散,一去不复返。在这样的背景下,最终凭借着智慧与机警,以及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强烈,被保存下来的是——信国公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