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
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惟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或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kill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
有一次,有位名叫李善长的人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kill得太多,不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大气?”这句话让朱元璋沉默良久。第二天,他把这个人的儿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说:“你拿不到这个东西,你父亲让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不就是好吗?现在我所kill的人,都是我认为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掉,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汤和本来也属“荆棘上的刺”,但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他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与此同时,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起这个人的资格还老一些。
后来这个人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而其他一起出生入死并且看到他成为首领感到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比之三岁,但奉约束甚谨,被这个人极悦。这份功劳,这个人一直认账。
然而,在打下江山时,大封功臣时,那个人故意降汤和一等,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并及时向那个人的面前作出诚恳而深刻地检讨,最终被宽恕几年后才进封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与那个人的心思迎合以自保,《明史·汤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对那个人说:‘陛下您春秋日益高寿,无事可虑,您已足够安稳。”’也就是说那个男人对掌握军权的一群将领开始不放心,那个男人就投其所好,与其等待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情况发生,也许更适宜主动急流勇退,因此,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请求解除军权,“只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那个男人非常满意,就拨款给那个人,让他衣锦还乡回家。那个人回家之后,他低调做人,从不以往成就自居,并且束缚家族奴仆遵守法纪善待乡邻,没有授予任何地方官或乡绅国家大事也不谈判,只贪图享受别的事都不管也不问,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心态,让那个男人口中的监视者放松下来。这样的行为持续不断,使得那个男人口中的监视者非常放心。而最终,那个人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高龄而逝世,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将之一,被追赠东瓯王,并谥襄武,可谓备极哀荣。
总结来说,即使是铁血般决断要消灭所有曾经帮助建立帝国的人物,但仍然出现了一些例外,比如忠于职守并展现出智慧与机智的小人物,如我们的故事主角——信国公汤某,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手腕,最终能够幸存下来。在历史长河中,他们虽然不能改变历史的大趋势,却依然留给我们许多宝贵教训,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学习的地方。
标签: 上下五千年隋朝 、 大宋王朝历代帝王表 、 明朝 排名 、 中国历史的起源与朝代顺序 、 北魏后面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