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伟大的三个朱元璋杀戮功臣 唯汤和幸免(图)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惟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或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kill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

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对太子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不是好吗?现在我所kill的人,都是我认为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kill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可以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与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资历还长一些。

他不争功,可以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在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为了降低汤和的地位,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但汤何识相知趣,与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他识破并顺应着皇帝的心思,即使面临极度危险的情况,也能够保持冷静,并迅速调整自己的态度,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明史·汤传》记载,“春秋浸高,大事无成,有意欲诸将久典兵未有发也。”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被视作需要处理的问题中的第一个人,却没有因此而失去机会。而且,在众多高级将领中,他是第一个主动解除军权,并成功获得回家安享晚年的机会。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机智、谨慎以及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使得他能够成为少数几个能善终的老臣之一,最终被追封东瓯王,为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可以看出,《明史》里关于汤何“沉敏多智数”的描述并不夸张,因为正是这些品质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例外。如果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历史,那么我们就不能忽略这样的细节,更不能忽略那些似乎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决定命运的小细节,如同历史学者总是在寻找那些隐藏于表面的线索一样,我们必须深入探究每一个角落,每一次选择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完整地了解过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