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与晋朝历史从社会灯塔取影到五十自我化(图)

在孟津县,王铎的书法馆复制了所有现存的王铎书法石刻,这座馆位于孟津老城一带。这里曾有一句口头语:“这又不是吃王铎家舍饭,何必用大碗!”据文史研究者韩仲民介绍,这个“典故”源于明末王铎在家乡赈灾的故事。

在那个多事之秋,天灾人祸频繁,孟津经历了黄河决口、冰雪成灾、旱涝成灾等各种灾难。王铎回家乡小住时赶上了大灾荒,他说服官府开仓放粮,又动用自己的关系劝募粮食运到孟津,在自家门前开设粥场施舍给饥民,每人每天一顿粥以救不死。然而,当附近各县来的饥民太多时,每人只能轮上吃一碗,所以规定只准用碗盛,不许用盆端。这导致有了土窑烧制一种粗瓦碗,以容量特大,可避免被视为盆,从而多喝一些粥,因此有了这句口头语。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王铎,对明末赋税之重感同身受。他虽任职于京城,却来自社会下层,深知民众疾苦。在朝堂之上,他表现出鲜明的东林风范,在政坛失意几度险些遭遇大祸,也因此数度政坛失意。

随着年龄增长的人生感悟,使他体会到了深重的家国之痛。而这些强烈的人生感悟,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必要经历和财富。诚如“国家不幸诗家幸”,诚如“人书俱老”,一个书法家的技巧仅仅拥有是不够,还需要时间让技巧彼此糅合,更需要丰富的人生感悟,让这些技巧与书家的精神世界充分糅合。

宦海沉浮中,一位书法家的形象和名声相当不错,与他降清后的声名狼藉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一期间,他权贵直言劝君,对待廷杖大祸坦然不惧,为此多次政坛失意,而这一切,都与东林党有着密切的关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东林党创始者顾宪成所撰的一副对联。

在那段悲剧时代,战乱迅速蔓延,无论是外患还是内忧,都让他的生活变得无比艰辛。他不得不忍受丧失亲人的痛苦,再次回到原点,用笔为情感所驱使,将内心世界宣泄出来,“每书,当于谭兵说剑”。最值得一提的是《赠张抱一行書卷》、《赠张抱一草書卷》两件杰作,它们创作于1642年,是流落怀州时受到地方官张抱一照顾后所做出的作品。这两件作品骨格刚健奇伟,有入自由自在境界。在这样的异乡困顿中,他达到了艺术上的新高度,被称为“五十自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