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津县,王铎的书法馆复制了他所有现存的书法石刻。过去,在孟津老城周围,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这又不是吃王铎家饭,何必用大碗!”据当地文史研究者韩仲民先生介绍,这个“典故”源于明末时期,王铎赈灾救困的故事。
明朝末年,正是多事之秋,天灾人祸频仍。孟津一带也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如黄河决口、冰雪成灾、旱涝成灾等。大规模的灾荒爆发时,不仅造成大量死亡,也有易子而食的情况发生。王铎或因家事,或因失意,不断返回家乡小住。在一次大饥荒中,他说服官府开仓放粮,又动用自己的人脉在陕甘地区劝募粮食,并通过黄河运送到孟津,为饥民提供了一顿粥,以此来救活不死。在这场面临着巨大挑战时,他设定了规矩,只准用碗盛,不得用盆端。这导致邻近各县来的饥民太多,每人只能轮流领取一碗,因此他们想出了使用土窑烧制的大瓦碗,即使容量较大,但确实是一种碗而非盆,这样就能多喝一些粥,从而产生了那句口头语。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王铎,对于社会下层百姓疾苦有着切身感受。他虽在京城任职,却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群众命运的一份责任感和同情心,加上他的师友如乔允升、吕维祺、孙承宗等都是东林党人的成员,他们都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在朝堂上表现出鲜明的东林风格,即刚直不阿且耿介敢言,因而几次险些遭遇大祸,也因此数度经历政坛失意。
随着时间推移,王铎的人生经历不断丰富,他家的变故也接踵而至:两个女儿同年夭折,其父母相继去世,这些强烈的人生体验可能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必须经历和拥有的。而这些技巧与书家的精神世界充分融合,是一个高超书法家的必备条件。
宦海沉浮,一生的磨难让人愈发珍视生活。一生中的很多事件,都与东林党有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由无锡学者顾宪成创作的一副对联,它反映了顾宪成以无锡东林书院为舞台议论朝政褒贬大臣的心态,与其它官员互通声气遥相呼应形成重要势力,被称为“东林党”。由于出仕前后的交往关系以及受到乔允升提携和尊敬,以及师友们如吕维祺、高迎祥等都是著名东林党人的支持,使得王铎倚向于这一政治派别,而这一立场又常常引起冲突,最终导致他的仕途坎坷。
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即将走向末期的时候,当满洲皇太极再次发动攻击并且李自成张献忠军队崛起之际,他挺身而出,上疏主张加派税赋,并批驳主和派主张,但是被廷杖八十后,再次挺身而出,上疏坚持边疆不可抚养的事宜,但杨嗣昌却要求处罚他相同程度。这两次事件显示出了他的勇气和坚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危机深刻认识。
然而,此时崇祯已看清议和并非解决问题之道,因此不了了之。此后数年的岁月里,他写下的《赠张抱一行草字卷》、《赠张抱一草字卷》,展现了一种奇伟骨架,用笔险绝,与自由自在境界融为一体。在失意与困顿中创造出的惊世巨作,让我们可以看到他生命中的转折点,那是在51岁的时候,“五十自化”的蜕变,是一种新的开始也是艺术上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