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话匣子的人容易陷入困境

《易传》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一言一行决定着人生的荣与辱,祸与福,贤明的君子应该懂得慎言慎行,才可以免于祸患。


中国文化尚“中”,世人多以儒家中庸,中和,中正,中道等观念为圭臬,殊不知道家也提出有“中”的思想,如守中,养中,、环中等,二者略有不同的是,儒家之“中”主要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道德准则,而道家的“中”多指保持心境的安定醇和。其中,庄子的三和之论影响深远,天和、人和、心和。与天和,可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不相胜天人合一的境界;与人和,让社会秩序朝着公平正义发展;与心和,才能排除思虑、和外界纷扰,实现心灵的平静与道通为一。

庄子是老子的忠实粉丝,庄子关于心和的观点多半是受到老子哲学的启发。《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犹如风箱一样,静止时它虚空无边,鼓动它时风呼呼而出。人们常自以为是,固守己见,可是言论越多,反而招致危害,倒不如保持心境虚静的醇和状态。

历史上才高八斗的人一般都不怎么长命,大概是天妒英才,三国时期的祢衡与杨修就是典型例子。祢衡性格刚直,恃才傲物,为人狂放不羁,好臧否人物,指摘时事。刚到许昌之时,怀揣着投书希望遇到赏识自己的人,有人给他出谋划策说,为什么不去结交司空陈群与司马朗呢。祢衡刻薄地回答说:“我怎么会和杀猪卖酒的人一起共事呢。”又有人劝他参拜尚书令荀彧和荡寇将军赵稚长,他回答说:“荀某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去监厨请客。”自视清高,出言不逊如此。

后因才华横溢得到北海郡太守孔融的赏识,孔融把他推荐给曹操,曹操一听十分高兴,但是祢衡痛恨曹操专权篡汉,装病不去。听说祢衡擅长击鼓,曹操就任命祢衡为鼓史,祢衡便脱去衣衫裸身击鼓,当众大骂曹操,曹操怀恨在心,对孔融说:“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祢衡小儿,我杀死他就像杀死一只老鼠一只麻雀那么容易,看他有些虚名,怕远近的人会认为我不能容人,让他去刘表那里吧。曹操想借刀杀人。刘表久闻祢衡大名,对他十分恭敬,礼贤下士,但是祢衡习性难改,多次对刘表进行讥讽轻慢侮辱,刘表让他到江夏太守黄祖麾下效力去了。

刘表将祢衡转送给黄祖,是因为他知道黄祖性情暴躁,其用意如曹操一样也是想借刀杀人。黄祖对祢衡非常优待,让他做主簿,负责起草文件,祢衡做事得力,文章天成,深得黄祖欢心,黄祖曾经拉着祢衡的手称赞他说:“先生写的文章,正合我意,正是我心中想要说的话呀。”然而令人扼腕的是:有一次黄祖在战船上设宴会,祢衡竟当着众宾客的面,尽说些刻薄无礼的话!黄祖呵斥他,他骂黄祖说:“死老头,少啰嗦!”当着众人,黄祖哪能忍下这口恶气,大怒之下将祢衡杀了,时年二十六岁。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喜怒哀乐、言语没有显露出来称之为“中”,喜怒形于色,言语出口没有让周围的人感到不快,称之为“和”,如果说出的话让人感到不悦,就会失和,失和就会产生怨恨,结仇。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言”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祢衡生于乱世,言语放荡不恭,终至非命下场。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若使祢衡稍稍谨言慎行,以他之才干,岂会不被重用呢。

杨修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门第显赫,曾祖杨震是一位深得民望的清官,他曾于密室辞金,并告诫送贿赂之人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说没有人知道呢”。父亲杨彪官至三公,备受当朝统治者青睐,范晔在《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可见杨修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受家庭熏陶,杨修年纪轻轻就显得才学不凡,德行高洁,深受时人褒扬,祢衡就说:“放眼天下有才能的人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大儿孔文举,一个是小儿杨德祖。其余的人皆是平庸之辈,不值一提。”

曹操十分赏识杨修的才华,就让他担任主簿。天下的文人都有一个通病,喜欢自以为聪明,摆弄是非,杨修也不例外。曹操堪称一代奸雄,自有奸险之处。他害怕有人趁他熟睡时实行谋杀,就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将他杀了,然后继续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唯有杨修知道是曹操的意图,指着侍卫的棺材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呀。”言外之意,就是说曹操是伪装故意杀人的。这话一传到曹操耳朵里,曹操便十分痛恨杨修。

公元前219年,曹操进兵蜀国,受到蜀将马超的阻挡,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正是心中犹豫之时,厨师端进一碗鸡汤进来。曹操看见碗中的鸡肋沉思不语。这时,夏侯惇入账,请示夜巡的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夏侯将军传令鸡肋给众位兵士,杨修知道后,便自作主张让士兵赶紧打点行装,准备班师回家。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就问杨修:“你为何下令撤兵呀”。杨修自得地说:“从今夜丞相给的暗号来看,就知道不久就要撤军了。鸡肋嘛,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现在大军进不能胜敌,退又怕遭到蜀军嘲笑,原地待命白白消耗粮草一点益处都没有,倒不如趁早退兵。我敢说,来日魏王必定会班师回朝。所以,先让帐下的士兵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惊慌。”夏侯惇赞扬地说:“您真是通晓丞相的心思呀。”然后也开始整理行装。于是,全军上下都想着撤兵,各自整装待退。

曹操因为思考军事大计不能入睡,顺道在军营外散步。看见许多士兵都在打包准备回家,十分震惊,急忙召唤主帅夏侯惇询问是什么缘故。夏侯惇说:“军前主簿杨修先知丞相要撤兵,给我说的。”曹操唤来杨修,杨修以鸡肋的寓意对答。曹操勃然大怒:“大胆杨修,敢私造谣言,乱我军心,给我推出辕门斩首示众。”可怜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诛杀。

《易传》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一言一行决定着人生的荣与辱,祸与福,贤明的君子应该懂得慎言慎行,才可以免于祸患。正所谓,言易招尤,祸从口出。有时候,领导的心事意图只能揣摩,不能言说,就算是明白了,也要装糊涂,如此,才能显示领导的睿智。杨修不懂,太聪明,太明事,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演出了一曲人间悲剧。

南唐后主李煜,被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词帝”。可惜,治理国家无能,让锦绣江山与文章一起葬送在自己的手中。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命令大将曹彬攻打南唐。李煜派遣使臣徐铉到开封谋求和平。徐铉对宋太祖说:“后主李煜侍奉陛下您,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没有什么过错,为什么要讨伐呢?”真好,这句话给赵匡胤抓住了把柄,太祖说:“如你所说,父亲与儿子应当一处生活,为什么要分作两处呢。”徐铉默然以对,悻悻而回。

《礼记·大学》:“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一句话说得不好,就会把事情搞砸;凭一人之力也能振兴国家。语言的力量,如此强大,说话的艺术,如此重要,让人不可不慎重。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说:“大音希声”。真正会说话的人何须滔滔不绝,夸夸其谈,适时发言就会振聋发聩,正如作家刘震云说的“一句顶一万句”。

随着互联网传媒业的发达,言论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让人意想不到。身为公众人物的人,更应慎重谈吐。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需要掌握分寸,要念念不忘老子的名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鼓动喜怒哀乐,永葆心灵和谐,与人和谐,与天和谐。

责编:紫天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