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创作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元代山水画,开始阶段是群峰突起,风格多样,沿续宋画风范。经过钱选、高克恭、赵孟頫等几位大师的努力,渐渐具有了元人的时代风貌。 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已经形成与人物、花鸟画相鼎峙的局面。入元以后,在众多文人画家的共同努力下,更别开生面,再起群峰,终于取得了元代画坛的主导地位,成为元代绘画成就最高的表现。元代山水画独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文人心理因素角度来说,南宋遗民故老囿于儒家的正统观念,不愿与异族统治者合作,情绪甚重,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恰可抒发怀古之幽思。元取得天下之后,对少数民族格外优待,因此,处于优越地位的少数民族画家,无不感到扬眉吐气,描绘大好河山,以表达歌颂新江山之情。同辙而异轨,都是热爱祖国的表示。从元朝对儒生政策分析,由于蒙古族文化较落后,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缺乏周密的考虑和得力的措施。从隋始一直行之有效的科举制被废止,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正常途径被堵塞。延祐年间,虽复行科举制,但制度不严格,对汉族文人限制太严太死,考中后须作吏十年方可晋升。这样就迫使大多数知识分子不问世事,寄情山水。 落落出世人,视世如穅秕。独惟爱山缘,一念未渠己。结茅并溪石,故迹司空遗。 ①过着 人间黄尘千万丈,一点不到山林边 的超脱尘俗的生活。再其次,山水画发展到南宋,已经具有超过人物与花鸟的趋势,此种趋势与元代特殊的时代相结合,则进一步促成山水画走上独尊的地位。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元代法网较宽,思想控制较松。有元一代自始至终未见有以言治罪的事例。这样,文人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游山玩水,组织诗社,吟诗作画,研讨艺术,甚至评论时政,政府想加以限制,但无暇顾及。为山水画以及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 元代山水画,开始阶段是群峰突起,风格多样,沿续宋画风范。经过钱选、高克恭、赵孟頫等几位大师的努力,渐渐具有了元人的时代风貌,再经元四家的继承与发展,元代山水画特有的时代风貌形成了。 1。钱选 钱选(1239- 1301年),字舜举,号玉澶,别号澶溪翁,吴兴人。南宋末年曾为乡贡进士,南宋亡后,他以 励志恥作黄金奴 的决心,烧掉自己的经学著作,甘心 隐于绘事以终其身 ,自云: 隐居乃余素志。钱选与现实的矛盾,不像郑思肖那样激烈,他的心情比郑思肖平静得多,正如他在自题《金碧山水卷》中所讲的:烟云出没有无间,半在虚空半在山。 我亦闲中消日月,幽林深处听潺湲。 又在《浮玉山居》中写道:瞻彼南山岭,白云何翩翩。 下有幽栖人,啸歌徂往年。 丛石寥青紫,嘉禾淡芳妍。 日月无终极,陵谷从变迁。 神襟轶寥廓,兴寄挥五弦。 尘影一以绝,招隐奚足言。 这里强调的是幽闲恬静,是身心与自然同化后的一种恬适自得的心态。 也就是说,钱选在自然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艺术中寻找到了精神寄托。 因此,在创作上也就显得比郑思肖等人分外沉静和专心。如:《幽居图》,大青绿设色。青山白云,村店客舟,山石勾染不加皴擦,色、墨、线融为一体,树叶多空勾填色,接近于展子虔《游春图》画法。山涧烟霭蒸腾,山下水平如镜,山石轮廓规整肃静。从整幅画的幽邃意境中可以看出画家心情的平和与恬适。 《山居图》,纸本,大青绿设色。艺术手法和作品展示的意境与《幽居图》相近。色彩更觉清新明丽,树石描绘工致,笔路清晰,勾线、赋色、皴点了了分明,无含糊处。山石轮廓故作方直转折,增加其稳定感。远水无痕,近水亦无波,显得风和日丽,一切都处在高度凝静平和的气氛之中。其上自题:山居惟爱静,日午掩柴门。 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 鴳鹏俱有志,兰艾不同根。 安得蒙庄叟,相逢细莫论。 诗情与画境可谓吻合无间。 《浮玉山居图》,纸本,淡设色。自写山居景致(浮玉山在湖州)。山石笔法细软,墨青涂染,树叶淡渲汁绿,别创新格,或为早年所作。 从以上几件作品可以看出,钱选的山水画主要师法赵伯驹,又融合唐人青绿山水,但更趋清润、简练,写的成分增多, 士气 更浓。 钱选的人物画,取法李公麟,内容多表现古代的高人逸士,如陶渊明、竹林七贤、李白、林逋等。借画古人,抒发感慨之情。 《柴桑翁像卷》,写陶渊明头戴明纱巾,脚踏木屐,携杖漫进,神态自若,有书童佩酒壶随后,画面左部自题: 陶渊明得天真之趣,无青州从事而不可写渊明磊落。尝命童子佩酒以随,故时人模写之。余不敏,亦因此以自况。 《西湖吟趣图》,描写北宋诗人林逋,坐在西湖一石桌旁,注视面前瓶中梅花,酝酿诗意的情景。梅瓶旁一鹤悠闲自在,身后一童侍候。史载,林逋字和靖,夙以爱梅喜鹤闻名于世,终生不仕不娶,隐居于西湖孤山,屋前植梅养鹤,故时人有梅妻鹤子 之诮。钱选自题:一童一鹤两相随,闲步梅边赋小诗。 疏影暗香真绝句,至今谁复续新词。 钱选在世时已名气很大,作品为时人所重,每当他有新作问世,很快就有人仿造,以假乱真,骗人钱财。迫使他不得不变换姓名,并在画上题款声明: 余爱酒爱画,不过遣一时之兴,而假作余画者甚多,使人可厌。今改为霅溪翁,凡无此跋者皆假作也,钱舜举自题于卷后。 ①钱选除善画,兼工诗书。诗文没有完整的辑本传世,后人辑有《习懒斋稿》,内存钱诗十余首,被清人顾嗣立收入《元诗选》。清倪涛《六艺之一录》也收入钱诗十余首。 元初画坛像钱选、赵孟頫这样以赵伯驹的青绿山水为宗,融合唐人青绿山水,加以变通者,实属凤毛麟角,更多的画家喜欢画水墨山水,而师法董、巨与李、郭。黄公望说: 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 董其昌说: 元季诸君子画惟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成画有郭河阳为佑,亦尤源有巨然副之也。 这当然是就元代山水画主流而言的,并不能包括元画坛的一切。除宗董源、李成二家者外,还有学马远、夏圭者,学米芾者,学赵孟頫者。渐渐以学董、巨为主,兼融其他各家之长,最后产生元四家,形成 董、巨独行 的局面,则渐趋微弱了。 2。李成、郭熙传派 这一派在元中期以前人数很多,有文字可考的有刘融、唐棣、乔达之、王渊、朱德润、赵子玉、曹知白、朱裕之等。其中朱德润、唐棣、曹知白三家成就最为显著。 朱德润朱德润(1294- 1365年或1293- 1365年)字,原籍睢阳(今河南商丘),居江苏昆山。由赵孟頫引荐步入仕途,受到元仁宗的礼遇,官至征东儒学提举。英宗继位后,朱德润原投靠的沈王失宠,他也受到牵连,因而辞官回乡,潜心于诗文书画三十年,元末再次被起用。 朱德润的山水画师法许道宁,后学郭熙,同时吸收李思训、李昭道和高克恭的某些旨趣,画风疏秀清润,山石多用淡墨粗笔皴染,行笔旋动如写篆书,富有韵律感。树木取法郭熙,笔迹劲健、造型森秀。传世作品主要有《秀野轩图卷》、《林下鸣琴图》、《松溪放艇图》等。另有诗文集《存复斋集》传世。 唐棣唐棣(1296- 1364年)字子华,吴兴(今浙江)人。由人推荐步入仕途,官至兰溪州知州和吴江州知州(正五品),天历年间,他曾奉命绘制大集庆龙兴寺壁画,因有功,得到提拔。至顺四年(1333年)北上大都,奉命 画嘉禧殿,为上所知。 在绘画上曾得到赵孟頫点拨,其山水师法李成、郭熙,又融合赵孟頫、高克恭的某些技法,不失宋人法度,主要作品有《林荫聚饮》、《霜浦归渔图》等。 元代山水画在总体风貌上趋于简率,写意,重神韵而轻形似。但师法李、郭的画家,受其原有风范和表现手法的影响,多数画家在风格上还是继承了宋院体画的造型严谨、作风工细的一面,这一点在唐棣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作于1338年的《霜浦归渔图》,在造型的精谨、笔墨的秀润及设色的雅致蕴藉上,与李、郭相比,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品画渔民捕鱼归来,荷网背篓,欢声笑语行进在小路上。近景山坡嶙峋,溪水潺湲,几株挺拔的苍松,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有杂木穿插其间,槎枒盘曲,阿娜多姿。 枯树枝作雀爪形,上有藤蔓缠挂,形成刚柔相济的艺术对比效果。树木枝叶繁茂,刻划精细,学郭熙但笔法更加挺秀劲峭。比1334年所作《林荫聚饮图》更富创造性。 将唐棣的作品放到一起来欣赏,会看出这位跻身仕宦的画家在创作上都比较注重表现世俗生活的题材。对那些乡情野趣颇有兴致。因此他的山水画中总是出现一些村民野老的形象,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刻划精微,绘神绘态。这本来是宋画的特点,但在唐棣作品中得以继承与发扬。 曹知白曹知白(1272- 1355年)字贞素,号云西,浙江华亭(今松江) 人。浙西富豪、文人,善书画。喜交游,富收藏, 所蓄书数千百卷,法书墨迹数十百卷。 他常常 招邀文人胜士,终日逍遥于嘉花美木清泉翠石间,论文赋诗,挥麈谈玄,援琴雅歌,觞咏无算。风流文彩,不减古人。 对繁荣江南文艺起到了积极作用。曹知白一生未作官,只作过县学教谕,后来辞去,隐居不仕。沉缅于黄老之学,致力于诗文书画。或许正是这种人生选择,引起了时人的敬重,所以在江南影响很大。不少文人甚或官僚愿与之交往。 大德年间曾赴京师,一些权势人物也多主动与之接近,并上章推荐他,均被曹婉言谢绝,不久又返回南方,重操诗书画旧业。 曹知白在山水画上师法李成、郭熙,但风格趋于简括、疏淡。取李、郭神秀而去其繁缛,从而形成自家风貌,主要传世作品有:《寒林图》、《群山雪霁图》、《疏林幽岫图》、《松林平远图》等。 《松林平远图》,绢本,墨笔画,师法李、郭。树木枝槎舒展,姿态潇洒,有马远拖枝树的风姿。画右上部自题: 天历二年八月,云西作此松树障子,远寄石抹伯善以寓相思。 钤 贞素 、 白云 、 聊以自娱 三印。从题识可知此画乃为当时驻守在浙江一带的元朝高级将领石抹伯善所作。石抹伯善名宜孙,官至浙江行省参知政事,阶中奉大夫。曾率元兵与明军交战,后由福建转战庆元县,为明兵所杀。可见曹知白以及元代许多知识分子在不肯参政的姿态下,并不表明他们与上层社会没有往来,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自己政界中的朋友,即使标榜清高的倪云林者流,也是如此。因此,所谓自娱不过是一种姿态。 其他见于记载的学李、郭的画家乔达之、刘融、赵子玉等,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他们的绘画活动记录,表明此派画家在元代人多势盛。 3。董、巨传派 此派在元代山水画创作队伍中人数最多,成就也最大,代表了元代山水画最高成就的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山水画创作,都以师董、巨为主,兼融其他名家,再加以变通而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董、巨作为江南画家,二人的艺术风格都属于 淡墨轻岚 、 平淡天真 的风范,他们的作品与李、郭的风范相比,无论在表现方法和意境的构成上,更趋于自然潇洒,继承了唐代王维的水墨精神,因此也就更符合元代文人画家的审美理想。元代一些文人画家将创作视为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这种特有的创作心态使他们在李、郭与董、巨之间自然感到后者更为可取,即更能起到精神舒络的作用。 这一派画家有文字可考的有郑禧、霍元镇、赵原、马琬、陸广、陈汝言、郭畀、方从义等。其中成就最显著,学董、巨又旁涉他人,形成个人风格的除元四家外,尚有赵原、马琬、方从义。 赵原赵原,字善长,号丹林,山东东平人。元末长期居住在苏州一带,生卒年已不可考。山水远学董源,近师王蒙,与倪瓒为执友,早期作品工整细密,晚年变为粗放简率,今传主要作品有:《陸羽煮茶图》、《合溪草堂图》、《溪亭秋色图》等。 《陸羽煮茶图》,纸本,墨笔画。茂林附近有小桥流水,远处群山掩映,山石皴法用笔圆转,苔点粗厚,学董源而有所变化。山用浓墨画,皴擦晕染结合,树及苔点以浓墨,笔路清晰。画上自题: 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画的是远离尘世的茶仙陸羽,而抒发的当是元代不少文人的共同心绪。 《溪亭秋色图》,纸本,墨笔画秋天景色,山势崔巍,泉流湍急,笔墨苍简,气脉连贯,当是画家晚年所作。 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记载,赵原在洪武年间召对不称,赐死。这位在元代的岁月中得以自全的人,在明初却死于非命。 讲传派,主要是从风格比较上看每个画家的特色与前代绘画上的联系,作为创作,这种联系不会是简单的摹仿,总要表现出画家基于个人的修养而体现出来的特有的艺术追求,同是学董、巨或学李、郭,但每个人的艺术面貌却不相同,马琬就是一个例子。他的山水画有两种面貌,学董、巨者,得其丰满秀润的风范,学黄公望者,注重细密、厚实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既不同于董、巨又有别于黄公望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画构图饱满,意境宏阔,山石顶部多作平头,坡脚多布置碎石,山石纹路,树木俯仰、路径走向、建筑式样,以及远山中树木聚散长势等等,都刻划谨细,颇具匠心。 这在元人山水画中是少见的。但因其山水体面过于繁复,而多少失之于琐碎。 陸广陸广,字季弘,号天游生,吴(苏州)人。工画山水,身世不详。 他的山水画也是学黄公望的,但与马琬不同。他的山水画用笔简练,轻淡苍润。树石描绘不重细节,而重在取势。如《丹台春晓图》,山石以淡墨勾染,少加皴擦,浓墨点写苔痕与远树,与山体的空白形成对照,造成春天黎明时特有的明快俊爽的氛围。画中自题:丹台春晓图,天游为伯颙画。 十年客邸绝尘纷,江上归来思不群。 玉色浮空春不雨,丹光出井晓成云。 风前龙杖时堪倚,月下鸾笙久不闻。 幸对仙翁远孙子,坐中观画又论文。 表现的依然是比较典型的文人隐逸思想。作品中结构出来的意境,正是远离尘世风雨,扫除人间烟火的理想世界。 陆广传世作品还有《丹台春赏图》,纸本,水墨。画高岭疏树,静舟,山顶上有道家炼丹台,用笔浓重,皴擦点染相结合,显得沉雄厚重。较黄公望的山水画更为简括。上自题诗云:江南风雨轶飚尘,天际云峰意出群。 乳窦雨晴飞玉液,颠崖露冷裛松云。 丹砂勾漏何年受,璚笈灵符此日闻。 借问安栖珠树鹤,山居如画个中论。 道家意识很突出。看来陆广是一位厌于世事而遁入道门的文人画家,在修心养性方面,做得比较认真,也比较成功。 陈汝言陈汝言,字惟允,吴(苏州)人。工诗,善山水,是一位由元入明的画家。他通晓兵法,张士诚占据吴兴一带时,曾作张士诚的参谋,明洪武初荐任 济南经历 ,与王蒙友善。二人同在济南为官,合作过《岱宗密雪图》,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坐法死。史载,他在临刑前还恋着绘画, 从容染翰,画毕就刑。 这与嵇康刑前抚琴弹曲情形相似。从仅有的关于他的行为文字中,可知道这是一位不甘寂寞、积极入世的知识分子。但结果也和历史上许多耿直的文人一样,最后被斗争的浊浪所吞没。 陈汝言的山水画,主要师法董、巨,而面貌略近王蒙,但要简练奔放一些。主要传世作品有《百丈泉图》、《荆溪图》等。 《荆溪图》,绢本,水墨画。近处坡陀房屋,中景荆溪小桥、村落、房屋鳞次栉比。远山层叠,用披麻长皴。似有赵孟頫《水邨图》遗意。《百丈泉图》纸本,水墨画,高山层叠,山村屋宇,丛树飞瀑,山石以披麻皴。笔道粗重,略失刻露。 方从义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正一道道士,居龙虎山,生卒年已不可考。大约活动在元末明初,至正三年(1343年)曾到大都。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和画家。深得上层器重,但不久他又毅然南归。还是投身到大千世界中去搞他的艺术,或许由于他对人世荣华看得比较轻淡,所以心胸也较豁达,加之他广泛游历,视野开阔,从而使他的创作具有昂扬雄放的特色。 方从义的山水画师法董、巨,兼学米芾和高克恭,综合各家之长,使他的山水画水墨淋漓,笔墨飞动并富有。《尚絅集》卷一《方壶道人山水歌》中记录他作画时的心态是:归来醉吸三斗墨,净洗胸中旧荆棘。 解衣盘礴反闭关,日对云林与萧瑟。 尔来得名三十春,眼高四海空无人。 残缯断楮落人世,夜光明月作奇珍。 传世作品有:《山阴云雪图》,作品风格近米芾、高克恭,以浓墨画山林树木,皴擦晕染并用,笔墨淹润浑融,几不见笔痕。成功地表现出天地氤氲,云雪苍茫的景色。 《武夷放棹图》,是一幅以笔见长的水墨画,树石用笔圆转战动,线条如行云流水,富有运动感。笔路非常清晰,与《山阴云雪图》的风格迥然不同。 《高高亭图》,画山峰直出云端,有栈道直达山顶,山高入云而不见其脚,只画近中景,并略去开合,造成近在咫尺、迫在眉睫之感。整幅作品笔墨如泼,气势酣畅,尽去古人成法规范,与前两幅相比,又是一种风格。颇有信手涂绘、一气呵成的效果。画上自题:醉后纵笔写之。 方从义存世作品还有《神岳琼林图》,纸本,淡设色。画杂树溪桥,危峰矗立,山石用长披麻皴,画格接近董、巨一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如皴纹行笔干涩粗放,树木用笔较简。 纵观方从义的山水画,综合了董、巨、米、高及梁楷诸家的技法,加以变通,从构思立意、形象塑造,乃至笔墨的运筹,具有以情驱笔直显化机的特点,从中可窥见画家作画时不为物蔽,不为法拘的心态,而这正是元代绘画的时代特点之一。 4。马、夏传派 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在南宋画坛,曾别开生面,标领时会。但进入元代以后,两人的画风却遭到冷遇,与李、郭和董、巨传派相比,其影响要小得多。赵孟頫等人对马、夏的创作更持否定态度。故马、夏传派势单力孤,已成强弩之末。 在元代有文字记载的学马、夏的画家主要有孙君泽、陈君佐,丁野夫、张观、张远、沈月溪等人,成绩都不大显著,传世作品也极少。 元代另有一些画家,有较大的影响,师承不沿守某一家某一派,难以归入哪一个传派,如商琦、盛懋、郭畀等。 商琦商琦,字德符,号寿岩,大德八年(1304年)以官僚子弟身份备 宿卫 (其父商挺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名臣),官至集贤侍讲学士,后升任侍读官、通奉大夫。曾与赵孟頫同在朝廷任职。擅山水,师法李成、董源。 创作以壁画为主。当时的宫廷、寺观、王公府宅墙壁都曾留有他的遗迹。为也先铁木尔府宅所作的壁画曾得到赵孟頫的赞许:大山崒嵂摩青天,小山平远通云烟。 商臣胸中有五壑,信手落笔分清妍。 他曾与赵孟頫一起,奉元世祖之命,为祝贺正一道士吴全节之父80寿辰作画,赵画了一幅《古木竹石图》。商琦画了一幅《卢沟风雨送别图》,商画不满三尺,但气势磅礴,场面宏伟。南望则山川回互,白云霭霭,收万里之势于咫尺之间;北顾则龙腾虎伏,风滃雾合,以喻元帝居处所在。一桥中分,有车马侍行,行人话别,整幅作品情景交融,颇耐人寻味。从中可以看出,商琦的创作态度异常严肃认真,保持了宋人精密不苟的作风。今存作品《春山图》,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另有人物画《关羽擒庞图》,不仅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表情生动,对关羽 水淹七军 的自然环境也尽力予以描绘,山石、苍松、汹涌的水流,也颇见功力。 盛懋盛懋,字子昭,嘉兴人,生卒年不详,约在至正间。画工世家出身,初学陈琳,后变其法,改学董、巨。擅山水、人物、花鸟,保留着更多的宋人传统。其作品颇为时人所重,他与吴镇比邻而居,求盛画者门庭若市,而吴门却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盛懋作为画工出身的画家,在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上与一般的文人画家不同,一是他在创作上态度十分认真,不像一些文人画家主张逸笔草草;二是他的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因此作品也富有生活气息。这两方面的因素使他的山水画具有气象雄浑、繁复细密的特色。如《溪山清夏图》,青绿设色,构图繁密,笔法精谨。远山主峰陡峭峻丽,烟云缭绕;中景山峦逶迤,林木丰茂;近景画流水、民居、房屋,规整富丽,人物众多。画中人物或行、或卧、或坐、或饮。千姿百态,一派升平富庶的景象,使山水画作品兼有风俗画的特点。盛懋的传世作品还有《秋林高士图》,绢本,淡设色画,近景杂木坡陀,远山高耸,烟霞锁其腰,富有滚滚卷动之势。《秋江待渡图》纸本,墨笔画,秋树芦荻,远山渡艇,画面明显分成上下两节。远山精整,近树较疏放,系由董、巨演变而来。 由于盛懋出身工匠,又不曾进入宫廷,社会地位较低,所以他的创作虽有自己的特色,但却不为士者所重,当时画史对他的记载很少,使我们难以了解他的详情。 郭畀(1280- 1335年),字天锡,京口(今镇江)人。曾作书院院长、巡检、儒学教授,行省掾吏等职。是官场中有职无权的办事人员。擅山水及古木窠石,师法高克恭。与朱德润、倪瓒、杨维桢友善。据倪瓒记述,郭畀曾画过许多壁画,但均毁于元末兵火。今存《溪山烟雨图》,取法高克恭,更趋细润、淡墨渲染较多,皴纹少。山间烟霭蒸腾,境界空阔。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朝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