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宰相刘罗锅》让人们认识了刘墉,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让人们熟悉了纪晓岚。
影视艺术作品虽有戏说的成分,但这两个人物最起码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刘墉与纪晓岚,都是清朝的大臣,而且年龄相仿,两人都具有机智幽默的特点。那么,他们两人的孰好孰坏,谁更胜一筹呢?
刘墉比纪晓岚大5岁,纪晓岚是刘墉父亲门下的学生,两人关系非常要好。比如互相写诗赠砚,畅谈佛法,二人是好友。
刘墉生于官宦家庭,家族是名门望族,据说是刘邦的后人,祖上世代为官。太爷爷是进士,爷爷当过四川副省长,老爹甚至还当了宰相。刘墉就是官N代出身,家庭的子女,享受过优越的生活与良好的教育。32岁,刘墉考中进士,二甲第二名。
纪晓岚则大为不同,他的家族属于书香门第,老爹虽然也是官员,但官职不是很大。书香门第嘛,善于做学问,写过几本书。得益于家庭中的优质基因,纪晓岚31岁考中进士,二甲第四名。
论出身,刘墉显然要好于纪晓岚。论学习,刘墉不敌纪晓岚。刘墉能考中进士,有父亲的关系在里面。而纪晓岚如果不是因为母亲去世,会更早考中进士。
再说事业。两人都是翰林院编修起步,刘墉在外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早期是在教育战线,各省学政,也就是相当于教育厅厅长。后来开始陆续担任地方大员,从知府到巡抚,相当于今天的地市领导到省长。入京后,又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等职,一度官至内阁大学士,加封太子少保。
相比之下,纪晓岚就比较平淡。书香门第,基本就是以做学问为主。为了一部《四库全书》,纪晓岚就耗费了十三年的心血。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编辑,纪晓岚不仅要对全书的结构、内容进行严格把握,还要亲自提笔写文章,有时都是没日没夜地干活。鉴于编纂《四库全书》有功,纪晓岚获得皇上嘉奖。先后多次掌管都察院,出任礼部尚书。后来,又升为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
从两人履历看,刘墉长期在地方,纪晓岚基本都在京城。一个是风雨过后见彩虹,一个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相比之下,刘墉经过了地方实打实的锤炼,虽有宦海沉浮,也没少挨皇帝骂,但为官数十年,总体名声不错,为地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查办和珅是他名垂青史的杰作。
纪晓岚稳坐京城做学问,整天和《四库全书》打交道,基本就是不问世事,长期埋头于学问之中。刘墉是实干型的官员,而纪晓岚是学者型的官员。
论权力,刘墉大权在握,纪晓岚根本无法比。论实干能力,刘墉也肯定强于纪晓岚。论做学问,纪晓岚又强于刘墉。论官职,刘墉又比纪晓岚高。
其实,两人还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还有交集。比如,两人都曾多次被降职,刘墉最早曾因父亲办理军务失职而遭降职,又因下属县令贪污而被发配军台效力。老年的刘墉因为“老糊涂”又屡遭处分,甚至一度被罢大学士。纪晓岚第一次因两淮盐引案被罢职戍边,发配到乌鲁木齐,后又因为儿子渎职拖欠赋税而遭降留任处罚。
相比之下,刘墉的仕途要比纪晓岚坎坷得多。两人真正的交集是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任《四库全书》副总编纂,也就是给纪晓岚做副手。
由于刘墉做过地方官,湖南省志、老家的山东诸城县志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刘墉)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刘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
后人的著作则多次提到纪晓岚,如《国朝汉学师承记》中评价:“(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
在历史评价方面,二人基本打个平手。刘墉的历史形象是清官、好官,而纪晓岚是学问渊博的、诙谐幽默的大才子。如果非要论高低,刘墉在百姓福祉方面的民生领域有不少建树,造福百姓一方,口碑、地位要高于纪晓岚些许。但纪晓岚的学问高于刘墉,尤其是吟诗作对,玩文字方面,刘墉不可能是纪晓岚的对手。
总体来说,二人算是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然而从乾隆对待二人的态度来看,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就远不及刘墉了。乾隆视纪晓岚为专门摆弄文字的词臣,豢养的倡优文人罢了。刘墉则不同,委以重任,官同宰相,政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