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看,有哪个君王会允许自己大权旁落?用上帝视角看,杨宇霆确实该杀,只是杀杨宇霆的时机不对,不像他老爹,不懂得隐忍。
我要表达是过多人寄希望于杨在东北能拖一段时间甚至抵抗住日本。但是杨支持的是东北完全自治,甚至。在日全面侵华的情况下,杨在选择团结抗日或中立,是不好预测的。
杨的目地是在苏日蒋三方面维持一个相对体面的局面,关于蒋的内部矛盾杨早看出来了所以最初给张的意见是静观其变,同时引入苏联势力对日本进行抗衡,将来蒋做大了能够完全统一国家或者说像45年或者36年一样绝大部分都支持他的情况下在考虑统一,杨要的是维持东北利益,这一点并没有问题。
杨要的是类似于铁血宰相的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和日本合作,和苏联合作,和蒋合作,放日军入关不会的,日军要的就是在东北变成殖民地,杨不会干这种蠢事,假如真放日军入关,那么全阀也会在蒋的领导下去东北打日军,蒋依然会拿着抗日这面旗子去统一内部,东北军就不会发生不抵抗,死战派会联手打日本,蒋在受到巨大的压力会提前开始抗日,而且根本就放不进来。
苏联不会不管不顾的,苏联后面对东北消息不通是中东路事件后,张只要保持苏联的利益日军就不会轻易的进来,最好的结果依然是等蒋统一关内,东北在选择易帜,然后再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最后组成联合政府,如此铁板一块的中国才是当时的最优解,如果37年能成这样,抗日压力要小的多。首先,日军侵华已是板上钉钉。东北在这件事必须做出决断。
至于奶苏联,其实相当幼稚。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在东北,日军入不入关他们其实也不关心。蒋就更算不上了,日军借道东北侵华,他那里还有什么力气打东北,怎么打,北上的路都被日封死了。从东北易帜上看,杨对祖国统一的问题上,还是本着旧军阀独立的思想。
日军占领东北后苏联远东方面高度警戒,日军一度进行北上战略,在诺门坎吃瘪后选择南进,在莫斯科战役时反复确实日军不会进攻才将远东军队调往莫斯科,那么为何不在东北扶持一个联合组成的亲苏派?日本和德国签了产协议,不就是针对苏联?
抗日战争后第一批大规模援助正是苏联的援助,冯玉祥早年作战就有苏联的军事顾问帮助提升,在东北沦陷后,蒋必须扛起抗日这面大旗,36年派出使者到苏联进行交涉就是为了抗日时需要有援助,在东北沦陷时已经有很多热血男儿私自抗日但被蒋压了下来,但东北本地的武装斗争一直没停过,张私底下给东北武装团体运送支援蒋也是默认了的。
西安事变后没有打西安就是蒋看到了态度,并且发出了归顺的条件,但条件过于苛刻两方一直没谈拢,东北事变后国民政府便更加的在上和英美合作,在军事上和德意合作,对于日本则是完全不理会,在工业上国防被更加重视,在上所有派系都更加的被蒋所统治,蒋在28年的济南事件中已经得到了教训,对日作战只是时间问题,什么时候打?怎么打?
问题的症结不是东北差那一年半载的时间,而是张学良太年轻,太天真,没有张作霖那种老谋深算。即便是后来在西安干那件大事也是一拍脑门就干,根本没有事先做周密的规划。就算九一八晚几年发生,张学良很可能做出同样的选择。
不杀杨宇霆,说给个闲职让他回去养老,怎么可能,手下一堆军人都是自己的人,不杀他让他养老等着反吗?哪些兵能干?杀了可能下面都不敢吱声,不杀解除了权力,可能会生变故。再说张也怕哪天被暗杀了,军队到时候还不是给了杨。
杨宇霆的确可惜,但是杀与不杀的利弊我们逆向推永远是理想化的,不可能真实。就像你说给你十个兵,你偷偷跑城门边上把守门的卫士杀了,然后就能攻进去了,可是真的这样做的时候你怎么知道有一个人没有突然被钉子扎脚叫了一声暴露目标,你怎么知道你一个冷枪瞄准对方刚好头上有个蚊子一拍没有打中,然后你暴露了。你怎么知道你过去捂着人嘴巴拧人脖子人家没有被住大喊一声叫来人?什么都是理想化的根本不现实,历史不能重来,杨宇霆死了很可惜,但是对与错根本就没办法评说。
从结果看,当然是对的,枪毙杨常让张能够短时间内至少从表面上统一了奉系军阀内部,然后迅速易帜。东北易帜对日本人蚕食东北是个很大的障碍,所以才发生的九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