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擅政,史称王振用事、王振专权,是指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宦官王振专权的时期与一系列事件。它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时期没有得到延续,而且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蒙古,并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 王振专权是明朝第一次内官摄政,对明朝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的汪直擅政、明朝末年魏忠贤擅政中,朝廷外臣与内臣相互勾结,至使朝纲败坏,官员陷入党争,其影响甚至延至清朝初期。惟明代史料多半在清最盛之时完成,史识客观性有一定的偏差。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驾崩于乾清宫。当时皇太子方才九岁,即皇帝位,为明英宗,改明年年号为正统。同年秋,命司礼监太监王振偕文武大臣在将台阅武,纪广第一,王振遂矫旨以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为都督佥事。纪广此前投王振门下,此事为宦官之始。但明英宗此时尚未亲政,未有发布上谕的权力,同年八月后王振方入掌司礼监,秋七月即使可以掌管皇帝文书,没有辅政大臣的奏章及票拟,太监也无从批示,甚至英宗当时都没有此权力。 太皇太后张氏尝御便殿,召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尚书胡濙入朝。年幼的英宗在东侧站立,太皇太后对皇上曰:“此五人,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英宗接受此命。随后,宣太监王振进入。王振俯伏,太皇太后顿时改变颜色,称:“你侍奉皇帝起居多不律,现在应当赐你死。”女官遂拿起刀刃架到王振颈处。英宗跪下为之求请,诸大臣皆跪下。太皇太后说:“皇帝年少,怎么知道此辈会祸人家国。我看到皇帝与诸大臣都为王振求情,此后不可令你干涉国事。” 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英宗在将台阅武,命诸将骑射,以三矢为准。受命者万骑,惟驸马都尉井源弯弓跃马,三发三中。英宗大喜,撤上尊赐给他。观者皆曰:“往年王太监阅武,纪广骤升。今天子自来,顾一杯酒耶?”然而竟没有特殊提升。此段亦可疑,所谓往年必经三年以上,而王振在前一年阅武后一个月才进司礼监,何来往年之说?加上大臣们不可能说此大不敬的言语,以及同资料前后矛盾,前一年记载王振与英宗同往。 正统四年(1439年)十月,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被打死的驿丞是杨溥乡里,佥事廖谟又是杨士奇的乡里。杨溥怨恨廖谟,论其为死罪。而杨士奇却欲将其判为因公杀人。争议不决,请裁太后。王振称:“人皆挟乡故,抵命太重,因公太轻,宜对品降调。”太后听从了,于是降廖谟为同知。王振既然言有所称,自然开始渐渐干涉朝政。但此时应为太皇太后听政,请裁太后之说太过离奇,借此说污蔑二杨及太后的可能性极大。 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英宗命侍讲学士马愉、侍讲曹鼐并入内阁,参与机务。当时,王振对杨士奇说:“朝廷大事仰赖你们三位老先生。然而三公已经年老倦勤了,以后当如何?”杨士奇称:“老臣当尽瘁报国,死而后已。”杨荣则说:“先生安得为此言。吾辈老,无能效力,当以人事君耳。”王振听后大喜。几天后,就推荐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杨士奇因此责怪杨荣,杨荣说:“他(王振)讨厌我们这些人,我们即使自立,他又岂能容下我们?一旦朝廷内有出片纸,命某某入内阁,我们就束手无策啊。现在这四个人竟然是我们的人,又有什么伤害的?”杨士奇表示赞同。 正统六年(1441年)四月,王振矫诏以工部郎中王佑为工部右侍郎。王振弄权后,王佑以谄媚得到提升,与兵部侍郎徐曦极意逢迎。王佑貌美而没有胡须,善于谄媚,有次王振问道:“王侍郎为何没有胡须?”其对答道:“老爷所无,儿安敢有。”听闻的人都鄙视他。 同年五月,兵科给事中王永和掌锦衣卫事指挥马顺怙宠骄恣,欺罔不法。没有得到批复,马顺是王振党羽。 同年八月,召山东提学佥事薛瑄为大理寺左少卿。最初,王振问杨士奇:“我同乡中有谁可以大用?”杨士奇举荐薛瑄,于是得到召见。薛瑄在抵达北京后,不拜见王振。王振跑到内阁中,问:“何不见薛少卿?”二杨为谢。王振知道李贤素与薛瑄,召至内阁下,令转达自己意思,且说王振经常问道。李贤在朝房与薛瑄见面,薛瑄说:“厚德亦为是言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久之王振知其意,不再追问。某日,东阁会议,公卿见王振皆拜,一人独立。王振知其是薛瑄。于是先揖礼,且告罪。然而自此王振更恨薛瑄了。 同年十月,三殿工成,宴请百官。按照过往规矩,宦官虽宠,不得参与皇上庭宴。当日,皇上使人视看王振在做什么。王振大怒道:“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英宗知道后,为之蹙然,于是命东华门开中门,听由王振出入。王振抵达后问缘故,其称“诏命也。”抵达门外,百官皆望风拜见,王振大悦。 此后捆械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陈瑺于长安门。当时京城乏草,御用牛马欲分给牧民间。言官劾其紊制,王振命逮捕。阅十六日后得释,以侍郎王佐署部事。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