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资料中的宋朝科举制度如同一位严厉的考官对连续未能考中者展现出一种沉默的无情

在宋朝,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扩招政策是其录取制度的核心。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赵恒对科举不公表示了关切,并提出召集所谓势家子弟进行单独考试。这种“别试”制度后来成为了特准“官二代”的一种特殊待遇。

宋朝在追求公平性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录取名额向平民、庶族倾斜。这包括了科举的平民化,使普通学子有更多机会出人头地。此外,宋朝还大幅增加了录取名额,以扩大教育体系的规模。

实际上,宋初期的录取率并不高,每年的进士数量仅为一二十人。但随着太宗赵光义登位,他大力推动了人才选拔工作。在太平兴国二年的一次考试中,有109名进士、207名诸科及格者,以及特奏名和诸科赐同进士出身者的共计500余人被录用,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纪录。

赵光义曾经表达过他的期待:“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这说明当时选拔人才的情急程度。当年的应试人数超过5300余人,而按照赵光义提出的10%左右的比例进行录取,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较高的人才选拔标准。然而,这种快速的人才投入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如宰相薛居正认为,“用人太骤”。

事实证明,即使如此快速的人才选拔,也能够产生显著效果,如咸平三年那一次,当年就有740多名进士诸科及格者,其中特奏名900余人,此外,还有350多名前河北地区参加过考试但未能及格者获得补录机会。此外,从落榜生中再次补錄500多人的做法,也体现出了宋朝对于优秀人才的大力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特奏名”这一政策,是一种照顾长期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而又具有潜力的考生,其本质是一种破格提拔或恩典之选。由于这些积极措施,加上利好的社会环境,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容易金榜题名的一段时期。在淳化二年,就有超过10万人参与解试(即预备考试),展现出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渴望和热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