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反复汲取宋朝疆域改制教训路向未来

1、领土扩展

政和元年宋朝以五代遗风为基础,结束了自安史之乱后的混乱局面,并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与辽国的边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但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以此作为防御的一种方式。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宋神宗力求开拓疆土,最终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此外,在哲宗时期,又进一步获得了湟水流域以及洮河上游及贵德一带的地理区域。崇宁三年(1104年)收复失地,并设立陇右都护府。建炎南渡之后,宋朝仅保有秦岭淮河以南和岷山以东的领土范围。而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和怀德军又被西夏夺取。这段历史表明宋朝在地理上的变化是多变且动荡不已。

2、行政管理系统

为了避免唐朝藩镇割据所产生的问题,宋朝将一级行政区划更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起,将国家分成十五个路,每一个路下辖若干个府县。这些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大同、三秦(陕西)、淮南江南(两浙除外)、荆湖南北(分别指荆湖地区的两个部分)、两浙、小麦(福建)及四川峡黔广二地。大致到咸平四年的时候,便将原有的西川路再次细分为利州益州二级单位,以及将峡路重新命名为夔梓二级单位。而到了天禧四年的时期,又进一步将江南这片土地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一系列这样的调整直到熙宁五年的改革,一级行政区划变得更加精细化,比如京西由单一的地方发展成为北方与南方两个独立的小区,而淮南则从单一的地方转变为了东西两块不同的地方。在后续的一些时间里,如崇宁五年,将开封府升格称作京畿,这样做显然是在加强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治理能力的手段之一。但宣和四年,与金国签订盟约并未能实现设立燕山府路与云中府路这一计划。随着建炎之际,由于战乱频发导致大量人口迁移,有必要重新组织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建立了一批新的地区管理机构,如重庆夔潼成利各地以及其他一些新的区域性管理机构。但是,这样的高层次集权制度虽然有效避免了藩镇割据现象,但也导致防务资源集中,使得当时社会内部出现问题,不断遭受外患侵扰,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全状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