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最全的书告老还乡制度的物品故事

在《中国》杂志的最新一期中,我发现了一篇署名为靳友成的文章,探讨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该文全文: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一种制度。这不仅是一种退休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情形下提前退出仕途的途径。

我国古代确实有退休制度,但它主要针对的是官吏。这些退休的称谓包括致仕、致事和致政等。在《春秋公羊传》中,有“退而致仕”的记载,其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味着交换权利于君王。

这个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在唐朝时期得到发展,最终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了完善。而“退休”这一词汇则始见于唐宋文籍,如韩愈《复志赋序》中的“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作为我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告老还乡”对于管理和选拔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某些情况下,即便没有达到规定的年龄条件,也可以提前申请辞职,比如如果因疾病无法继续工作。唐朝就有这样的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

明朝也有一些相似的规定,比如对于年纪大或身体虚弱的官员,可以随时要求他们提前离职。所以,在当时,“告老还乡”并不难,只要提出申请,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得到批准。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某个情节展示了这一点:宰相刘罗锅因为年岁已高,上奏皇上请求归隐,而获得了恩准后,他便雇用小毛驴返回山东故里,这样的故事深入人心。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告老还乡”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它们通常围绕三大类情境展开:

回避权力斗争:像范蠡那样的人物,因为预见到自己将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所以选择主动请辞,从而避免被卷入权力的漩涡。

无心于官场:“告老还乡”的另一个原因是官方人员失去了对职位的热爱,他们渴望能够回归家庭生活,因此选择提前离开。

客观条件:由于健康状况恶化或者其他客观原因,使得他们难以承担重任,这时候会主动提出“告病还乡”。

无论出发何种原因,“告 老 还 户 的 人 都 可 能 会 享 受 到 一 定 程 度 的 恩 准 和 支 持”。然而,并非所有人的请求都能得到满足,有时候即使个人身患重疾,也可能遭遇拒绝。此外,就像张禹这样的人,他曾多次尝试请求辞职却未能成功,被迫留在岗位上继续工作直至逝世。

总结来说,无论是为了避免政治风险还是为了追求更简单快乐的人生,或是在健康问题困扰之下寻求解脱,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告 老 还 户 ” 不 仅 是 一 种 个人 自 由 意 愿 的 表 现,也 是 对 古 代 官 僚 制 度 中 “ 从 人 才 资 源 流 出 到 人 才 资 源 流 入 ” 良 性 循 环 的一种促进作用,对农村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所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