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中考历史必背的时间轴上你是否曾想过这些年月是怎样行将就木地被刻入史册

行将就木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它所蕴含的深意吧!

行将就木,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正如一棵树在枯萎之前已经失去了生长的活力。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描述的是人寿命即将尽头,像一棵快要枯死的树木。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因父母之仇被迫流亡。在狄国,他结婚生子,并在那儿生活了十二年。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父亲晋献公去世并且自己有机会回国时,他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就在这时,季隗对重耳说:“你如果不到二十五年再回来,我就会改嫁。”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明白了自己的年龄与生命有限,再过二十五年,她会达到五十岁,即“行将就木”的状态。她选择等待重耳,而不是为了物质上的安稳而改嫁,这种忠诚和牺牲精神,是“行将就木”这一成语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死亡的预兆,更是一种坚守爱情和信念的情操。

因此,“行将就木”不仅指人的生命即将结束,还包含了一种对于生活、爱情和信念持久追求的心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也被用来形容事物或情感即将消逝,但仍然充满了价值与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我们听到这个成语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可奈何又充满敬畏的情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