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就木: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故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成语,它不仅充满了深意,而且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这个成语是“行将就木”,它意味着寿命即将结束,快要进入棺材了。那么,“行将就木”这个成语有何来历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它的历史和文化之谜。
“行将就木”的由来:
重耳,即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公子,他因父亲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而遭受骊姬陷害,被迫逃离国家。在外流亡期间,重耳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并娶了一位名叫季隗的姑娘,在那里生下两个儿子。
当晋献公去世,太子奚齐也被大臣里克所杀时,夷吾继任为国君,即晋惠公。为了防止重耳回国夺取君位,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但就在他准备离开狄国的时候,重耳向季隗告别说:“你等我二十五年,那时候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可以改嫁。”季隗回答说:“我今年二十五岁,再过二十五年,我已经五十岁,是‘行将就木’的人了,我会一直等待你的归来。”
尽管如此,当重耳最终返回并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时,他与季隗之间的情感依然坚定无比。这段经历给“行将就木”这一成语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情感色彩。
今天,我们了解到,“行将就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组,更是一段关于忠诚、爱情和生命意义的小小传奇。而每次提及这两个字,我们仿佛能听到远古时代那份深沉而又脆弱的声音,那是对生命有限性的哀叹,也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承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快要死亡。
【近义词】:枯萎、气息奄奄
【反义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灯谜】:桁;桨
标签: 明朝那些事百家讲坛谁讲的 、 明朝族谱世系图 、 明朝官职品级一览表 、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 康熙对朱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