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杂志的最新一期中,署名文章由靳友成撰写,他详细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全文内容:
告老还乡,又称为告老还家,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一种制度。这是一种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也有相似的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并且称谓各不相同,如致仕、致事、致政等。在《春秋公羊传》中,“退而致仕”被书面记录,其中注释解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即交换权利给君王。
这个退休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时期形成,最盛发于唐朝,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然而,“退休”这个词直到唐宋文籍中才出现,比如韩愈在《复志赋序》中提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而《宋史·韩贽传》中也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自娱”的记载。
这项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达到一定年龄条件后,即可申请正式辞职,《礼记·曲礼》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随后的汉朝至宋朝基本遵循七十岁这一标准,但到了明清两朝,则将这一年龄下降至六十岁以上。
除了满足年龄条件外,如果身患疾病或身体状况不佳,也可以提前申请辞职,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思是不适合继续担任公务的人员可以提前请假。此外,有些情况下,即使未达到规定的年龄也能提出辞呈,如明朝对那些因疾病无法履行职责或能力衰弱无效的人员,可以随时勒令他们离职。
告老还乡,就是主动请辞并提早申请离职的情形。这些情形包括因健康问题导致不能继续工作,以及个人愿意返回家园生活。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官方同意,这样的请求通常会得到批准,就像弘治四年的诏令所述:“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都让他们依法服役。”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有三种主要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告老还乡:避免权力斗争、失去了对公务的热情以及因为健康问题难以承担责任。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夫范蠡,他为了避免权力斗争和安全考虑,便选择了告老归隐,而晋朝县令陶渊明则因为怀念田园生活而主动请辞。他甚至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快乐与安逸,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声和地位远离家园千里迢迢地奔波,所以他决定放弃一切回归自然之美,从此过上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张翰更是在一阵秋风吹来之后,因为思念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突然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没有必要为了虚名虚利远离亲朋好友和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因此也选择了告别繁华世界归隐山林。而李靖开国功臣,由于身体受伤困难重重,当他六十四岁的时候便向皇上请求“告病还乡”,但他的请求最终得到了恩准。此外,还有一些例子显示,即便有特殊才能或者贡献,对一些没有得到皇帝恩准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著名经学家张禹多次上书要求因为健康原因回到故土,却未能获得答应。
从某些角度看,“告老还乡”对于人才资源流出的调节,对农村经济文化交流及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它促进了一种良性循环,使得人才能够自由流动,同时带来了新鲜血液,为地方社会带来了活力和活力的影响。
标签: 中国历史朝代大事记详细 、 康熙王朝康熙驾崩 、 明朝诗词为什么那么少 、 忽必烈传奇为什么禁播 、 明朝哪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