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告诉你苟延残喘的故事。这个成语“苟延残喘”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它很简单,意思是勉强维持生命,比如在临死前还能呼吸着活下来的样子。这成语出自一个古代的故事。
有个叫东郭先生的人,他突然决定去北方的一个国家中山国找工作,所以他收拾好行李就骑上驴子准备去。东郭先生骑着驴子走了很多路,但是他迷失了方向。他看到前面尘土飞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让他感到害怕。
就在这时,一只狼跑到他的面前,它说:“您不是喜欢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躲进您的书袋里,让我的生命暂时延续下去吗?如果将来我有机会报答您,我会视您为救命恩人的。”因为这个请求,东郭先生把狼放进了书袋。
等到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但那只狼却变成了凶猛的野兽,说:“谢谢你救了我,但是我现在非常饿,你既然心肠那么好,就让我吃掉你吧。”随后它向东郭先生扑过去。在危急的时候,一名猎人射杀了那只狼。
从此之后,“苟延残喘”就成为了一句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勉强地维持生活。这句话里的“苟”,就是勉强;“延”,就是继续存在;而“残喘”,则是指临死前的呼吸声,就是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态度,比如宁愿勇敢地战斗而不愿意虚弱地生存。“苟延残喘”的用法通常是一种动作和宾词组合,也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有一定贬义。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歌颂那些为了正义的事业而无畏牺牲的人们,而不是那些只能勉强活下去的人们。而鲁迅有一次写道:“在这种明确暗杀的情况下,只能勉强保持一口气,那些不屈不挠、甚至宁死不屈的人又是什么呢?”
一些近似于“苟延残喘”的词汇还有“苟且偷生”、“全性命”。相对应的是那些坚韧、勇敢但最终没有幸存下来的人,如“宁死不屈”。
最后,“ 苟延残喘”的出处包括宋代诗人陈亮的一篇《与范东叔龙图》中的话,以及欧阳修的一封信以及明代马中锡的小说《中山狼传》中的对话。
标签: 明朝历史书籍推荐经典 、 最自私的 是不是朱元璋 、 明朝那些事作者 、 中华上下五千年顺口溜 、 明朝 的排序和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