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苟延残喘初中历史重点考哪些场景

我来解释一下“苟延残喘”的含义和故事背景。这个成语由三个字组成:“苟”意味着勉强或暂且,“延”指的是延续,而“残喘”则是临死前的呼吸。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勉强维持生命,虽然生存状态很脆弱,但尚未完全丧失。

关于这个成语的来源,它出自东郭先生的一段历史故事。在故事中,东郭先生在途中迷路,遭遇了一只追捕他的狼。狼哀求东郭先生帮助自己躲藏,以便暂时维持生命。这一请求深深打动了东郭先生的心,他将狼藏进自己的书袋。但就在赵简子走远之后,狼突然转变态度,对东郭先生产生攻击性,并准备吃掉他幸运地,在此危机之际,一名猎人射杀了那只恶劣的狼。

从此,这个场景被用作比喻,当代人为了生活而勉强挣扎,即使处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努力生存下去。

在不同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苟延残喘”的使用,如鲁迅《花边文学序言》中的表达:“能够苟延残喘,与读者相见,那么非奴隶文章又是什么呢?”这里,“苟延残喘”形容的是作者对那些在极端压力下仍然坚持创作的人的批判态度。

这句话还包含了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比如“苟且偷生”,以及与之相对立的“宁死不屈”。同时,“苟延残喘”的用法包括动宾式、作为谓语或定语,并带有贬义色彩。

最后,我会给出两个出处,其中一个是宋代诗人陈亮的作品《与范东叔龙图》,另一个则来自明代小说《中山狼传》。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