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16位君主万历十五年对偶揭秘

王小波曾形容这部作品为“不新的《万历十五年》”,确实,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是一个决定性的一年,但也是一年平淡无奇,甚至毫无可谈之处。然而,这一年恰逢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过去的明史叙述几乎都强调“税重民穷”,但黄仁宇认为,“民穷”的根源不在于国家过度赋税,而在于法律与政府能力的低下。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达到极致,而黄仁宇著作《万历十五年的目的,也在于阐述这一观点。

明朝万历时期的重臣,如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等,他们每个都以悲剧收场。在这样的文官集团体制下,连皇帝自己只能采取无为而治。这种体制惯性的悲哀就此展现。这群文官各有所长,却又试图改革,最终失败,大多数人遭革职入狱。一群文官为了维持集团平衡,使得国家武备科技革新商业发展陷入停滞。文官集团统治成为大明王朝衰败的开端,更是宦官夺权导致国破家亡。

历史上看来,万历十五年只是平淡的一年,但其中发生了许多容易被忽视的小事件,它们似乎微不足道却实际上成为了前事后果和未来的机缘。在《万历十五年》中,对几个关键人物的描绘揭示了这个衰落帝国的悲剧命运,最终这些帝王将相都化为尘土。

尽管对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的问题,黄仁宇已经在《万历十五年》中进行了深刻批判——道德并非无能,不仅不能代替技术,更不能代替法律。他认为,明朝特征在于依赖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意识形态渗透到帝国所有方面,无论强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从那一刻起,一直到现在,由西方帝国崛起而东方帝国沉沦,可以说我们距离那个时代越来越远。但愿我们的历史能够教会我们,让我们不要再走弯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