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深处万昕追逐着一个似乎无用的梦想以赤子之心做无用之学他的故事就像一颗星辰在

贝赫和斯维纳通——戴尔猜想(简称BSD猜想),与黎曼假设、庞加莱猜想、霍奇猜想等世界难题并称为世界七大数学难题。2017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数学院)研究员万昕和合作者用岩泽理论证明了任意情形(包括非正规情形)秩为0与1时的BSD公式,也证明了椭圆曲线的岩泽理论主猜想,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剑桥数学杂志》(Cambridge Journal of Mathematics)等国际期刊上,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集数十年来发展的几乎所有方法之大成的皇冠性成果”。

当时,万昕入职中科院数学院不到两年,就能够如此快速地做出这般重要的成果,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近日对万昕进行了专访。他的研究领域很“小众”,但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和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期间,一直从事的是岩泽理论的自守形式方法。在国际数学界真正懂得这一领域的人并不多,它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Ribet的一个想法。

有段时间,他经常找孙斌勇讨论需要的实表示技术,即便2019年孙斌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依旧频繁。万昕很喜欢这种氛围,他认为交流对萌生研究灵感很重要,从探讨中会得到启发和解决方案。他说:“就像人的身体,一般人不会说身体哪个部分是没用的吧?虽然可能看不出明显的用处。”

作为年轻人,万昕不打游戏,几乎不看电视,他把时间放在工作上。“我是会尽一切办法把时间放在工作上的,有时候对于家里的家务事都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优先保证自己的科研。”被视为国际数学界“新星”的万昕,现在已经是两个小朋友的小爸爸,但内心却依旧像个孩子,不断保持着赤子之心,对于数学充满热爱与执著。这就是万昕,以赤子之心做“无用之学”的故事,让我们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否真的没有实际意义?

笔者问及他未来计划,他回答:“将来必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他相信,将来的某一天,这些基础科学研究将会对国家乃至人类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但现在,我们只知道这些简单的事实:一个名叫 万 昔 的少年,用他的青春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改变历史的大章节;一个名叫 中 科院 数 学 院 的地方,用它那独特的声音唱出了科学创新的赞歌;而这个故事,却只是我们所见的一隅,而未曾揭开全部真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