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历代书法家的墨迹留存

我,黄道周,1585年出生于漳浦(今福建),1646年逝世。是我时代的学者和书画家,以字幼平或幼玄为人称呼,号石斋,有时又作若斋,并有螭若、螭平等别号。在天启二年的科举考试中,我荣获进士称号,并历任礼部尚书一职,在南京城陷后,被唐王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其谥号被定为忠烈。我不仅通晓天文、理数之学,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在诗文、隶草等领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的楷法曾被誉为“遒媚、直逼钟(繇)、王(羲之)”,在《快雪堂题跋》中得到了赞赏。

我留下了许多著作,如《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这些作品至今仍值得人们学习和欣赏。我还创作了一些书迹,如《行书七言律诗》,以及一些绢本画迹,如《雁岩录轴》,其中有一部分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而我的楷书《诗翰册》,共六幅,每幅24.9厘米高,29厘米宽,总共26行,每行字数不同,这部作品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并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这本楷书是崇祯十二年(1639)我55岁时所写,是我的代表作之一。

在明末的文化氛围中,我试图打破宋元以来沉闷的风格,而直接取法六朝,使我的書法具有鲜明特点。在清劲与腴润之间,我追求秀雅与刚健相结合,让每个字都充满意境。此外,由于字与字间距较大,行与行之间也有适当的距离,因此整体上显得非常疏朗。

清初学者宋荦曾对我的楷法进行评价,他说:“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这番赞美不仅让我感到荣幸,也成为了后人的心目中的真实形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