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南将中国导航系统定位于全球第一梯队引领自然探索新篇章

在与祖国科技事业共同成长的岁月里,我深刻理解到,掌控关键技术领域的能力,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拥有自主可控、具有引领性和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才能使我们步入强国之列。这一点,在我作为中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和开拓者时尤为明显。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从高中优秀成绩未能被北京大学录取,转而进入武汉测绘学院就读天文大地测量专业,再到在湖南煤田物探测量队负责外业测绘,一干就是11年。我始终坚持初心,即成为一名科学研究工作者。直到1979年,我再次考入武汉测绘学院继续深造。

在20世纪80年代,当国家部署对西部油气资源进行探测时,我受老师委托前往青海、新疆。面对高程坐标精度问题,我们团队通过卫星定位方式,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还打破了国际上认为卫星定位不能用于石油勘探的“定论”,满足了国家开发西部的大需求。这是我获得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原因之一。

我一直秉承一种态度,那就是怀疑一切。在接受采访时,我提到了马克思的话:“怀疑一切。”这句话影响了一生让我不断追求更好的解答和方法。在研究中,如果教科书上的证明或理论不合理,我会寻找其他推导方式,这种精神让我团队不断创新,为多个空白填补并实现多个第一。

90年代初期,当国际上关于两大坐标系转换模型争论不休时,我深入研究后首次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三个坐标转换模型等价性,为争论画下句点。此后,在GPS技术兴起期间,我们研制出国内外广泛使用的GPS商品化软件——GPS卫星定位数据处理综合软件,占据国内市场80%以上,并出口海外。

自主创新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参与北斗项目攻关时,我们系统地研究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定轨、定位理论,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数据精密处理软件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联合精密定轨。此举奠基于刘经南院士带领下的北斗地基增强示范系统建设方案,最终形成分米级、重点区域厘米级的地基增强服务能力,使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世界一流产品,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日本Galileo齐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