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有声小说万历皇帝的陵寝之谜反复寻觅于二十一岁时

明朝那些事有声小说:万历皇帝陵寝之谜,反复寻觅于二十一岁时

在1583年的万历十一年,当时的明朝年轻皇帝朱翊钧刚刚步入二十一岁的年纪,他便放下了手头的繁忙政务,亲自前往天寿山,这个地方是大明王朝皇帝们陵寝的地方。朱翊钧此行除了祭祀列祖列宗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要为自己选择一个安葬之地。根据他的意图,内阁首辅张四维提前派出了礼部、工部的大臣和钦天监以及风水先生到天寿山附近进行选址勘测。

几天后,礼部官员将勘测结果向神宗汇报,并初步选择了三处供皇帝选择。在天寿山,神宗陪同两宫皇太后一同前往,以示尊重,然后在官员的簇拥下来到了三处候选地。对于这三处地形位置,这位年轻的皇帝也感到有些茫然,但又不能随意草率决定。他于是命令通政司官员梁子琦继续对这些地形进行深入考察。

梁子琦先后多次前往天寿山,最终与南京刑部尚书陈道基发生争执;第二次是与钦天监官员及风水先生共同勘查,却因木匠多了不好盖房,又发生了争执不下;第三次则是礼部尚书参与查看依旧没能统一意见。这场关于陵寝选址的小插曲已经牵涉到了首辅申时行,对此申时行上疏指责梁子琦挟私渎奏,并且诬告“附势植党”。

面对这一情况,不想事情再拖泥带水下去,大明王朝就要求各部门联合行动,最终确定了形龙山、大峪山、石门沟三处为最佳地点。在万历十一年的九月,由于百草丰茂、云淡风光的情况下,神宗率领后妃等人前往大峪山,在考察过形龙山和大峪山之后,他亲自定下陵寝位置,就这样经过一年半的心烦意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安息之所。

这个年轻的皇帝非常关心陵寝工程,将整个建设工作纳入到最高层级别的大臣中去处理,即由首辅申时行负责建造事宜,同时还有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工部侍郎、礼部尚書等高级官员共同规划。此外,还组建了一支由司礼监太监张宏为总督的大内班子来监督施工,一直到1585年的八月第一日正式动工开始营建寿宫。

然而不久,一些反对的声音出现,他们认为大峪山并非理想之地,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石块。但是最终经过调查,没有发现李植他们说的那种情况,因此这种声音被平息掉。此后的陵墓建设得以顺利推进,从最初动工一直持续五年时间,用尽八百万两银子的巨额资金。

由于参观陵墓建设觉得非常满意,对各级官员给予许多嘉奖,其中包括首辅申时行加禄米五十石和赏银五十两,以及其他官员得到提升和奖励。一时间,这个长期不出席朝会而身体虚弱的万历皇帝身后的藏金珠宝影响着大量宦海浮沉的人士们。

随着时间流逝,此生长期不出席朝会的他,在病危期间希望能够早点痊愈好好处理国事,但历史没有给予他机会。不久,他发布遗诏感慨:“我以很小年纪继承大统,君临海内,四十八载于兹,我享国最久。” 最后,他在弘德殿去世,其遗体被安葬至早先亲自寻找多次的地标定陵。而今,我们从1955年的挖掘中知道,那座曾经精心挑选的地方竟成为了一段失败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