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朱常洛死后福王为何没继位拿破仑进了科举试题(图)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不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场考验知识、才华和智慧的大赛。从隋朝到清朝,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吸引了无数志愿者参与其中。然而,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没有摄影技术的情况下,考生的身份查证主要依靠文字描述。在清朝,有位姓胡的监考官非常严格,他根据名册上的描述,对那些长须或短须的人都进行排斥。一位不服气的考生反驳道:“《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赤身经过宋国了?”这个回答让胡监官大为震惊。

到了清末,当时废除了八股文作答,只要涉及历史题目,那么就必须深入研究。据说有一次命题要求比较中西史事,其中一个问题是“项羽拿破仑论”。尽管四书五经对这些学生来说如同家常,但他们却不知道“拿破仑”是谁。

有一位巧妙地回答这个问题:“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这样的回答让人耳目一新,它既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理解,又展示出他对于命题提出的独特见解。

当时有个巡抚乌尔恭额,他曾亲自去书院监督考试。当看到大家争抢食物的情景,便感叹这是“鼠群”。其中一位童生便回敬他:“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都姓乌。”这番话既打趣又显示出了他的才华与机智。

为了表彰人才,在前清时期规定每县至少录取三名童生。但是在某个偏远山区,每年报考的人数极少,有一次竟然只有三人。主考官看过试卷后,不禁惊讶,因为只有一人的试卷上写着“且去”,另一个人则只是写了试题,而第三个人什么都没写。但最终,最简单的那份答案被评为第一,因为它可能暗示着那个童生的才华深沉。而最复杂的问题,也被视为表现其行事谨慎的一面。科举考试中的这些趣事,无疑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使得这场古代选拔过程充满传奇性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