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最烂的王朝 知病亦知音至今绵绵不绝图

董寿平、董寿平黄胄、黎雄才、范曾在甲子(1984年)创作了《知音图》。魏良辅在改革昆山腔时,往来于鹿城(昆山)、娄东(太仓)之间,他的学生大多是苏南一带人氏。耐人寻味的是,魏良辅的门下,有周似虞、赵瞻云等人,他们既擅长曲艺,又能医,知名度很高。这是什么缘故呢?

周似虞是常熟人,医名闻于吴中。他向魏良辅学习曲,“曲尽其妙”。钱谦益在《似虞周翁八十序》中说他“既以医游贤士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与游人酒人,轻衣骏马,美酒食,列歌从,如承平王孙”,“每中秋夜坐生公石,歌伎负墙,人声箫管喧嗟不可辨。翁一发声,其林木飘沓,大广场寂寂无一人”。周似虞每年要去虎丘山唱曲,被称赞为一个唱曲高手。

魏良辅另一位弟子赵瞻云,也可与之媲美。他自幼父母双亡三次娶妻又三次丧偶。性孤独好吟诵。后来他和张野塘被招为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的门客。在万历二十二年请辞回到太仓后,以拍曲为娱。赵瞻云技艺高超,每至“酒酣耳热曼为长讴四座辟易,即群少年竹肉满堂噤无敢发声者。”(陈继儒《赵瞻云传》)在众多丝竹歌喉中,他技压群雄。

魏良辅在潜心研究昆山腔之前,是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他整天把脉开药。如果以拍曲为业,他是不容易养家活口的。当时周似虞、赵瞻云等人才渐渐向他学习拍曲,并成为他的入室弟子。这正是由于他们都既擅长医学又能精通艺术,有共同的学养志趣和艺术见解,所以常聚集一起。

事实上明清时代有不少医士蓄乐者,他们不仅会弹奏音乐,还会制作诗文,如上海名医秦昌遇喜作诗常与文坛大家来往唱和著有《澹香堂诗文集》,家里还有台池花榭歌姬舞女,或许是从魏良辅开始,从医出身的人也很多,或出生于家庭中的医疗人员。此外清代著名度曲家徐大椿既写出了昆曲史上的重要声乐理论著作又是一代名医,而叶堂则是一个兼具医学知识与对音乐情感深厚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

到今天,这种文化仍然绵绵不绝,不仅存在于那些专注于医学或艺术的人身上,也体现在那些能够跨越两界并将其融合进生活中的个体身上,无论是在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展现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情感联系——即使是在最烂朝代,也依然能够找到知己和共鸣的地方。(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