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霸主在世界图谱中寻找答案(图)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不仅是帝王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也成为了一个培养人才和流传故事的平台。一千多年来,它吸引了无数人投身其中,经历了无数风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故事也随之而生。

在清朝时期,没有照像技术,所以对考生的身份查验主要依靠文字描述。有一位姓胡的考官,他非常认真地监考,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进行严格核查。在他的名册中,将那些长须但须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拒绝了所有长着胡须的考生。一位不服气的考生反唇相讥说:“《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赤身过宋?”这场面令人捧腹。

清末废除八股政策后,命题开始涉及更多历史内容。据说,有一道题目要求比较中西史事,即《项羽拿破仑论》。然而,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大才子却不知道“拿破仑”是谁。这让人想起了一位勇猛的人物提出的问题:“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

乌尔恭额任浙江巡抚时,他亲自莅临书院视察,并见到大家争先恐后地抢食。他皱眉说道:“好一群老鼠!”其中一位学生甚至拟出联来讥刺他:“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都姓乌。”这是对权力人物的一种幽默回应。

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前清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录取三名。但有一次,一县只有三人报考,其中一人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人只抄试题什么也没写;第三个人竟然连试题都不交。而主考官竟然将那写下“且去”二字的人选为第一,因为他们一定满腹经纶。这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智慧与幽默。

尽管有些趣事可能是杜撰,但科举考试确实是一段奇妙而又复杂的历史。不妨相信,有些故事或许真的发生过,而其他则是人们根据当时的情景编织出来的小说式叙述。在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一个宝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