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自然景观映照无昏君覆亡之谜

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名为“都护府”的机构,这个机构颁行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自此完全确立。

这个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无论是唐末或宋、金、元三家,不仅未能重新进驻这些地方,也没有再次对其进行军事行动。

那么为什么明朝并没有染指这些地方呢?首先,是因为明朝军事重心一直放在北方。建立后的明 朝退居漠北蒙古势力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对付时时刻刻在北方虎视眈眈的敌人,他们根本无暇去顾及其他方向;其次,是因为收敛性的治边思想。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颁布了《皇明祖训》,告诫子孙们四方诸国和部族,都偏居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并且不可能得到任何有用的资源,而得到他们的人民和部族也无法实施有效控制。

因此,从《皇祖明训》可以看出,那些后世子孙们基本遵循了这个以防守为主的祖训,即使是在以积极进取著称的大永乐时期,也只有安南才被朱棣亲征开拓,而其他地方则保持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状态。而万里长城正是奉行这种收敛性国策的一个强有力证明。

受这套收敛性治边思想影响,明朝设立正式行政区划,只有两京十三省和九边重镇,再加上羁縻性的卫所,但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经营。此外,对于正确理解西域的地位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缺乏正确认识导致许多士绅百姓认为那是一个荒凉的地方,不适合居住,因此自然也不愿意去经营它。这一切都是造成 明帝国从未踏足那个区域而形成的一系列原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