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明亡后清军占领古道废墟风起云涌的自然景象中历史沧桑显露端倪

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番,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自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从此以后,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完全确立。这一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为止,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一个中原王 朝能够踏足 西域。在这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 西域 的应该是赶跑 元顺帝的大明王 朝。大明 王 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其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将 西 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 朝 建立后退居漠 北 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明 朝 最大的威胁,即“边境之祸,以遂与明始终”。所以为了对付时时刻刻在北方虎视眈眈的敌人,大明根本无暇 西顾;所以大 明 对待 西 域 诸 国 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手段寄希望他们可以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等胡戎势力的南下脚步。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大 明 治 边 思想 是 收 敛 性。 大 明 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 王 朝 是 一个 中央 集权 高度集中的政权,所以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

缺乏正确的 西 域 观

对 西 域 的 定 位 直接 影响 着 大 明 王 朝 的 确 实 政策。大久以来整个大美上下,无论是士绅还是百姓,都缺乏一个正确的地理观,而这种情况发生与人们对地理认识不全有关。从古到今,对于生活在地处欧亚腹地气候干燥昼夜温差极大的地方的人们来说,他们片面的认为那里的民风彪悍野蛮无知,因此缺乏必要探索了解这些未开发区域的地方实情,从而影响着国家战略决策。

综上所述,大美终其一世都未产生过染指地理上的扩张计划,其统治者践行着太祖“怀之以德待之以礼”的政治宗旨,同时受传统地缘思想影响,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是因为对于外藩及其文化抱有一定的歧视心理,以及认为经营这些地域只能是一种防御措施,而不是去真正占领它们。此外,由于历史上所有皇帝皆奉行收敛性国策,加上缺乏关于那些地区深入研究及理解,因而并未积极投入资源进行拓展,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适度距离,不涉足该领域的事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