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哪个古代王朝最终命运悲惨犹如被自然的巨掌摧毁

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名为“都护府”的机构,这个机构颁行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自此完全确立。

这个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从唐末到清初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一次强大的中原王朝能够重新进驻这些地方。在这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这些地方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但即使如此,大明王 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它始终没有产生过任何将这些地区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由于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胁,即“边境之祸,遂与明始终”。所以为了对付时时刻刻在北方虎视眈眈的敌人,明 朝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方向;所以明 朝对待 西域诸国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政策寄希望他们可以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等部族的人马。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初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 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政权,所以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手段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颁布了《皇明祖训》,告诫后代子孙:“四方之地,都偏居一隅,而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得到他们之地,不能给自己提供有用的资源;而得到他们的人民部落亦无法实施有效控制管理。”因此我的后世子孙们绝不可以依仗国力之富强贪图一时战功,无缘无故讨伐四方夷狄。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对于 西域 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大 明 王 朝 的 西 域 政 策。长久以来整个 大 明 上下,无论士绅百姓都缺乏一个正确的情 景观。而这种情况发生与人们对 西 域 的刻板印象有关。这片刻板印象使得人们认为生活在 中 原 之地的人们,对于生活在更远外的地方的人民抱有一种很深厚的情感距离,因此对于那些看似遥远且环境恶劣的地方表现出一种不屑或恐惧的心理状态。

缺乏正确理解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决定了一切,从当今世界的地理政治走向来看,可以发现很多国家都是基于自身的地理条件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自身经济文化特点选择不同的外交策略。大多数情况下,当某个国家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去开发利用某些资源丰富但又难以利用或者说相较于国内来说更容易引发争议或风险的地方,那么该国家会被迫考虑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扩张,以及这样的扩张是否符合自己的核心利益。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即便那个地方拥有极高的地缘战略价值,也不会成为该国家持续追求的一个目标。

因此,在上述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大明时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想要将长城继续延伸至更远端,因为这涉及到更多实际操作上的挑战以及维持现状所需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但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开放性的态度缺失,以及对于未知领域探索欲望不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那样的局面——尽管如此,我们仍旧能够从历史中学习,对未来做出更加合适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处理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合作,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升我们的生存质量,同时保持我们的精神文明传承下去,为人类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