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明朝历史老北京话的遗韵仍存多少

偶然翻阅《宛署杂记》时,发现第十七卷中记载了关于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方言的宝贵资料,这些话语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是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而是燕赵地区独有的语言风貌,颇为令人惊喜。父亲向我提起两个古老的说法:一个是“大”,一个是“别”(平声),问我是否还能记得这两种方言。他与母亲之间称呼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的习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但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称呼,它们似乎应该随着时间渐渐消失。

他又提到一种古怪的用法:“挂搭僧”,它意味着代替人说话。而当人们不诚实时,被称作“溜达”。这些词汇在现代生活中已难寻踪迹。不过,当人们不理会他人或表现出不着急态度时,我们依旧可以听到他们说:“臊不答的”和“疲不痴”。

物品若未被新购买而显得陈旧,便被形容为“曹”。例如,当水杯里已经装满水,不需要再倒入更多水的时候,可以说:“别再倒了,都溜沿了。”我的家乡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即“浮溜浮溜的”。至于有头无尾的事物,则被形容为“齐骨都”,而那些零乱、不整洁的事物则叫做“零三八五”。

此外,水桶也常被称作“稍”,而夜行的小偷则成了我们口中的 “夜磨子”。不过,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大城市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语言,这些老北京话虽变迁,但其灵魂依然活跃在每个角落。

标签: